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韩国良改编版)长笛谱该歌谱演奏者为韩国良,歌曲名称为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歌谱类型为长笛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朱逢博演唱歌曲,由李若冰、关鹤岩、徐锁、冯福宽作词,刘烽作曲。众多艺术家演唱,其中70年代由著名歌唱家朱逢博演唱流传甚广,堪称经典。此歌曲是2003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大型电视连续剧《延安颂》片尾主题歌。
作曲作者刘峰撰写的创作回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补写的一首革命历史歌曲。当然,它绝不是空穴来风,凭空捏造。1971年《人民日报》发表时,说它是流传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的革命民歌也不是事实。这得从头说起:
“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人帮搞文化专制。当时,全国上下除了“样版戏”之外,只有《国际歌》《国歌》《东方红》和语录歌等十余首歌曲能唱,真是万马齐喑啊!在这种情况下,中央电台的一些老同志建议:整理几首陕甘宁边区的革命民歌。由于冠以“革命”两字,这个建议也就获得了批准。这是1971年的事。
歌词完成之后,编曲的任务便交给了我。在创作过程中,我遇到的最大困难便是“知心话飞出心窝窝”之后的知心话:“百灵子过河沉不了底,白天黑夜都想你”等四五段词。
一首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唱红了祖国大地,而它的时代背景确有着深刻历史含义。[1-3]
伟大领袖毛泽东1934年初,中共北方局派人来到陕甘边区,带来了王明《为中共更加布尔什维克而奋斗》的精神。用这个精神来衡量陕甘、陕北的工作,认为陕北党执行的是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并将这里的情况向北方局进行汇报。1935年5月,上海临时中央派人对各个苏区根据地进行肃清反革命运动。致使大片的根据地丢失,迫使在南方的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大搬家式的战略转移。而鄂、豫、皖、陕甘根据地则在中央来人的指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肃反运动。陕甘苏区一时阴云笼罩。他们认为统战工作是“勾结敌人”,对待地方的民间组织和收编土匪政策是“土匪路线”,任用知识分子是“右倾机会主义者的阴谋”等等。来挑拨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的关系。特别是对红二十六军进行大清党,对苏区的县长、书记、红军中各级领导进行无情打击,大部分被关、被杀。红二十六军军长刘志丹等同志也在崂山战役后被押进行审查。这时候红二十七军指战员愤愤不平,要用劫狱的办法来解救刘志丹等同志,当时红军战士、苏区百姓特别思念刘志丹“吃起饭来想老刘,眼泪顺着筷子流”。刘志丹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捎信给红二十七军领导“红军绝对不能打红军”、“中央一定会妥善解决问题”。[1-3]
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到了陕北安定后,本地游击队长张明科同志,立即向毛泽东汇报了陕甘苏区肃反的情况并特告毛泽东由于清党致使红二十六军营以上干部200多人被杀,红军领导大部分被关的严重情况。毛泽东听后,感觉到问题很严重,他认为,陕甘、陕北苏区是我党保存最好的一块根据地,有着一大批捍卫党的事业的忠诚战士。他马上派董必武、王首道等组织人员对刘志丹等同志进行审查,解决问题越快越好并下达“刀下留人”的命令。事后习仲勋同志感慨地说,要是中央红军晚来四五天,我们这些人就被活埋了。事实正是如此,当时准备杀害刘志丹等人的坑都挖好了。刚几天刘志丹等同志被释放,红二十六军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满天的乌云被吹散、毛主席来了晴了天”。毛泽东“刀下留人”挽救了红军、挽救了苏区。陕北红军一方面积极配合解决红二十六军的问题,一方面积极为刚到陕北的中央红军解决过冬的棉衣、棉被,并用陕北最好的饭菜、油糕、红枣、米酒来招待中央红军。一时间,破衣烂衫如同叫花子的中央红军换上新衣、新被、新装,转战二万五千里的红军将士有了一个安身的地方,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全国解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3]
这首歌的作者们深得历史感慨,动手用陕北民歌的基调编写了这首唱红了大江南北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首歌的中心思想既体现了陕甘红火的苏区和英勇善战的红军精神,又歌颂了毛泽东一代伟人的丰功伟绩,把一个火红的苏区变成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总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