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学习践行王杰精神,让王杰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习近平
一不怕苦 二不怕死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高骏峰 凡春龙 通讯员 白俊峰
56年前,爆炸声处,一名23岁的士兵用自己的身体,保住了12个同样年轻的生命,践行了他在日记中写下的誓言。随着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广为人知,他的那句誓言传遍了祖国大江南北—— “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
王杰,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一个让党和人民永远铭记的英雄,他用自己的宝贵生命践行了军人的崇高使命,在人们心中矗立起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
初冬时节,笔者来到苏北大地,走进王杰生前所在部队—第71集团军某旅,追寻王杰的成长足迹,从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一面面锦旗中,感悟王杰精神的价值和时代内涵。
一
“无论什么时候,‘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不能丢。”走进第71集团军某旅“王杰事迹陈列馆”,王杰扑向炸药包的雕塑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8个大字映入眼帘,无畏的身姿、坚毅的眼神,正如他当年舍己救人的那个瞬间。
1965年7月14日,时任装甲兵某部工兵一连班长的王杰,在组织民兵训练时突遇炸药包意外爆炸。危急关头,他奋不顾身扑向炸药包,掩护了在场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的安全,壮烈牺牲。
展柜中,陈列着王杰牺牲时所穿的衣物,英雄的鲜血已化为黑褐色的斑驳印记。讲解员告诉笔者,如果当时王杰选择向后仰倒,就能避开爆炸形成的最大杀伤角,但他没有这么做,而是坚定前扑,把“生”留给了别人。
是怎样的信念和意志,造就了王杰的壮举?
答案,就藏在他写下的文字里——“什么是理想?革命到底就是理想;什么是前途?革命事业就是前途;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为了党,我不怕进刀山入火海;为了党,哪怕粉身碎骨我也甘心情愿”……
王杰牺牲后,人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10多万字的日记,里面记录了这位英雄成长的心路历程。细细捧读,清晰可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等如今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
评断一个国家的品格,不仅要看她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民,还要看她的人民选择向什么样的人致敬,对什么样的人追怀。为宣扬王杰同志的英雄事迹,当时的解放军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等单位专门发出通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中央媒体连续发表社论,王杰生前所在部队报告团分赴各地巡讲,全国上下掀起向王杰同志学习的热潮,“两不怕”精神、“三不伸手”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时至今日,人们对这名革命战士的尊崇与追怀依然纯朴炽烈。
2021年12月13日,习主席来到“王杰班”视察,在详细了解王杰生平事迹后感慨地说:“我小时候就知道王杰的故事,王杰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习主席强调,王杰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学习践行王杰精神,让王杰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军队是要打仗的,打仗就要有打仗的样子,就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习主席的教诲和嘱托,滋润着全军官兵的心田,凝聚起奋斗强军的无穷力量。
二
英雄事迹感人至深,精神传承血脉赓续。
第71集团军某旅领导告诉笔者,在这个旅,每年新兵入伍,做的第一件事是参观“王杰事迹陈列馆”,学的第一首歌是《王杰的枪我们扛》,上的第一堂课是“弘扬‘两不怕’精神,当好王杰传人”,看的第一本书是《王杰日记故事选》,开的第一个班务会是讲如何传承王杰精神,写的第一封家信是汇报学习王杰精神的感想,以此教育引导新时代青年官兵把“向王杰学什么、我该怎么干”变成具体行动。
近年来,“90后” “00后”青年官兵逐渐成为军营的主体力量,他们学历高、思想活跃,在学习王杰精神过程中,难免有人提出不同见解:“未来战场,哪还有短兵相接拼刺刀,单靠不怕苦、不怕死就能获得胜利吗?”“在物质条件优越的今天,在不打仗的和平环境,‘两不怕’精神还体现得出来吗?”……一个个问号,让该旅党委意识到,“让王杰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还有很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