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孩子能够掌控未来,拥有灵活的头脑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远比事事唯命是从更有机会。
前几天在广播里听到一个新奇的假设:
假设我们拥有一个健康的男婴,科技告诉我们可以通过设定程序来确定他的成长模式。
等他长到一岁时,我们设定他好好吃饭、不生病。
当他六岁时,我们设定他认识一千个字,主动学习钢琴等业余爱好,会做百以内的加减法。
当他升初中时,要求他考入好初中,钢琴弹到十级。
然后考入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娶一位温柔大方家境好的姑娘,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宝宝。这个宝宝继续一岁好好吃饭、不生病……
一切似乎都很对,又有哪里很不对。孩子若完全按照程序来成长,那和机器人还有什么分别?
把人生设定成程序,孩子不仅很难按程序实现,更可能的也许是事与愿违。
01
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里有一期请来了小提琴家吕思清,歌手刘宪华和吕思清合奏的小提琴曲让人心旷神怡。
后来王迅拿起小提琴给大家演奏,突然他说了一句:
最对不起我妈,我第一把小提琴是41块钱,广州的金雀,我妈那时候工资一个月18元,两个月工资加上加班,才买了一把小提琴。我特喜欢,刚开始,我也特喜欢。我就是后来不知道咋回事,莫名其妙就不想拉了,就很奇怪。但我后来特别后悔,就我当时坚持一下吧,我可能就还可以吧,就起码现在还可以是个特长。
吕思清走后,Angelababy问刘宪华:“你是小时候被父母逼着学?”
刘宪华说:“对,被逼着。”
那你小时候愿意吗?我不愿意,一直到我十一二岁,就一直不想拉,然后我就参加第一个比赛,然后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喜欢了。那你觉得现在感谢父母吗?非常非常感谢。
此时Angelababy的头像旁边打出了一句外音:“为什么当初没人逼我。”
乍一听这似乎也非常有道理,但是大家可能都忽略了一件事: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用逼迫的方式来让孩子按照父母的选择盲目地坚持,有没有可能有另外一种方式来引导孩子坚持和选择呢?
刘宪华在节目中说出了小时候被妈妈逼着学琴的事实,但是他却没有说他的家族其实是音乐家族。
父母、哥哥、妹妹在音乐方面都是随手拈来,并且这些都只是业余爱好。
小提琴家吕思清也在一次采访时透露,父母都非常爱好音乐,两个哥哥也学过琴,他从小就在家听到小提琴的声音,4岁半开始学琴。
吕思清还提到有一件事让他印象深刻。
那时候能够有原版的琴谱是非常珍贵的,父亲就将自己印的琴谱分给其他学琴的家庭。
父亲这份对音乐的热爱、执着,以及愿意普及音乐帮助别人的这份真诚,让吕思清认识到学习音乐、认识音乐有多么美好。
吕思清曾说,一个人的才华或者才能潜力的挖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第一环境:家庭。
即使拥有音乐才能,如果父母整天只知道吃喝,或者只知道做跟音乐没关系的事情的话,那么自己的音乐细胞也不会被挖掘出来。
家庭的熏陶和对孩子兴趣的挖掘,是非常重要的。
是父亲的以身作则,将音乐的美好传递给了他。这份美好才是推动吕思清一直坚持、热爱音乐的最根本的动力。
逼迫也许可以左右孩子一时,却不能控制他一世。
02
NLP导师李中营在《亲子关系全面技巧》中说:
每一个孩子都具备使他拥有一个成功快乐的人生所需的全部能力,家长只不过是帮助他把这份能力有效地释放出来。
只有孩子自己释放出了这种能力,他才能够自由地去选择人生,而不是任由父母的摆布。
著名钢琴家李云迪曾在一个访谈节目中说,自己当初选择音乐学院时其实并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
但是李云迪凭着自己对钢琴的热爱和执着一根筋地选择进入音乐学院,做出这种重大选择的时候他才刚刚上初一。
他的家人最终尊重了他的选择,才让现在的我们能够听到他弹奏的美妙乐章。
李云迪从小就显现出了对音乐的敏感,3岁时对于只听过一遍的歌曲就可以哼唱旋律,4岁时便要求父母给自己买手风琴。
父母及时捕捉到了他散发出的信号,将他送入了少年宫学习音乐。
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李云迪表现出了对音乐非常快的理解力和接受力,每次都能超额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学习始终保持饥饿状态。
当提到是什么动力让他坚持时,他的回答是成就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