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央视网络春晚一曲《少年》,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为全国人民所知晓。艺术团的团长刘西拉和钢琴伴奏陈陈是上海交通大学的“明星”教授夫妻,还获评2022年度“全国最美家庭”。
60年前的清华园内,丈夫刘西拉读土木工程专业,妻子陈陈读电力系统专业。两人研究生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参加大三线建设,在各自的单位工作十多年,每逢周末才能团聚。40岁时,这对同龄夫妇赶上国家改革开放的浪潮,被公派到美国留学,后成为公派留美取得博士学位后第一对归国的夫妻。
刘西拉和陈陈
回望来路,他们的人生曾面临多重选择。比如,在四川工作时,因不愿放弃各自的专业而坚持在两地工作多年。又如,他们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便毅然回国,分别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讲台上教书育人,培养研究生。直到今天,82岁的刘西拉教授依旧没有完全告别讲台,每个新学期,他都会给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的新生上一堂学科概论课。
刘教授的土木工程概论课,因为结合了世界前沿信息、基层实际情况以及自己人生经历中的很多故事,成为上海交大校园里广受不同院系学生欢迎的专业思政课。他并不是思政教师,但在他看来,在当今开放的环境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新一代,是关系国家前途的一件大事,也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作为老师,应该“加强思想教育的意识,寻找思想教育的载体,减少思想教育的痕迹”。
采访中,谈及音乐、专业以及人生选择,刘西拉教授的目光经常看向坐在一旁的陈陈教授,等她先说或是让她补充。在他心里,妻子一直是优秀女性的代表,是他记忆中那个以“数理化三个100分,华东六省一市理科状元”考入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的优秀学生。
作为一名女性,在面临工作和家庭的选择时,往往比男性更容易犯难。陈陈对自己的要求是“终生学习、学以致用”,而可贵的是,丈夫刘西拉总能在她面临选择时坚定地支持她追随内心的选择。这种发自内心的尊重,从他们现在的相处细节中也能感受到。记者电话和刘西拉教授约访,是否接受采访、采访定在什么时间和地点,电话那头的他都是和妻子商量后再定。
风雨同行50多年,他们的人生选择和奋斗经历,对今天的年轻人不乏启示。正如艺术团最喜欢演唱的歌曲《祖国不会忘记》,表达了他们这一代人的心声:我把青春献给祖国,祖国不会忘记。
【谈音乐】
因音乐相识相伴
记者:艺术团因一曲《少年》被全国人民所认识,听说你们俩也因音乐相识?
刘西拉:我从9岁起练小提琴,从那时起到高中,每个周末都去老师家学琴、回琴。到了清华大学后,发现清华大学的音乐室培养学生音乐修养,陆以循老师告诉我可以不用出钱跟他学琴,条件是让我必须参加乐队的活动,我欣然答应。
刘西拉小时候
陈陈从小学钢琴,清华大学学生文工团合唱、乐队甚至舞蹈都需要钢琴伴奏,她服从组织安排,经常为大家提供服务。大学期间,她还曾被选送至中央音乐学院业余部进修。
1962年春,陆以循老师建议我开一场毕业独奏会,让陈陈给我伴奏。那一年每周六晚7点到10点,我们会在音乐教室练琴,一个拉小提琴,一个弹钢琴,从贝多芬的“春天奏鸣曲”到莫扎特的“第五协奏曲”,十几个曲子,练了大半年,我们俩也在音乐交流中不断熟悉起来。
陈陈小时候
记者:从你们儿时练琴到现在,音乐似乎一直常伴左右?如何看待现在中小学生的“乐器学习热”?
陈陈:从清华毕业后在四川工作时本没有弹琴机会。刘老师认识了一位总工程师,他家有德阳当地唯一一架钢琴,在得到主人的应允后, 世界杯买球怎么买谁输谁赢,他约了三位清华的同学,用板车把钢琴拉到了我仅有12平方米的宿舍。那是一架年久失修的施特劳斯钢琴,刘老师当天就和我弟弟一起修整好了。从那一天起,我宿舍的地板总是拖得干干净净,每到周末,喜欢音乐的同事都来弹琴歌唱。如今想来,也是非常珍贵的记忆。
在美国留学时,音乐也是跟各国师生的一种沟通方式,当他们发现我们也喜欢莫扎特、贝多芬时,也很惊喜。刘老师在学习之余被当地的拉法耶特市交响乐团录取,成为乐团里的第一声部小提琴手。1984年,该交响乐团成立35周年筹备纪念音乐会,乐团的指挥通过他邀请我演奏一首新中国的钢琴协奏曲。说实在的,我在美国读书期间,一心都是要学国内急需的新科技,即便美国随处有钢琴可弹也没花时间去练习。正好当时已获得博士学位,临时请中央音乐学院的招老师寄来了谱子,恶练了一个月才去参加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