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博安卓
_简谱歌谱_原创歌词大全_爱青檬打造中国最大的曲谱网

亚博安卓

亚博安卓 乃是国内知名的曲谱网站。曲谱网遵循专业、精准、规范、实用的原则。里面收录简谱、歌词、原创歌词、钢琴谱、www.yabo.net 、提琴谱、yabovip26 、古筝谱、歌谱乐普、电子琴谱、二胡曲谱、亚博体育苹果下载安装 、合唱曲谱、鼓谱等数十万精品曲谱。同时亚博安卓 也是集歌曲、歌词、歌谱为一体的大型音乐网,如果您喜爱音乐可以收藏我们的网站,里面十万精品曲谱可以随意试学。

菜单导航

一箫一笛平生意 怡情养性三十年

作者: 亚博安卓 发布时间: 2021-04-10 10:25:02

  郭大强,生于箫笛制作世家,是广州箫笛制作世家的第三代传人,广州“粤声”箫笛制作的掌门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州箫笛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郭大强从小就在乐器中长大,8岁学吹笛,15岁开始做箫笛,至今从艺已30多年了,练就一身手工校音的绝技,人称“南国箫王”。

  他以制作萧笛和吹箫笛为人生目标,同时他认为音乐不是用来谋生,而是怡情养性。他对箫声十分推崇,“箫声低沉委婉,幽静典雅,朴实无华,高古幽深。一曲下来,你会发现,那根绷紧的神经早已松弛下来,且陶醉其中,回味无穷。吹箫真正的意义不在于技巧和感人,而在于心境和自然。天人合一是一个箫者最终的归宿,对我而言,它们已经不仅仅是一件乐器,更像是我的知己。”

  惠福西路一条小巷尽头,一栋不起眼的老民居,大门两旁挂着红灯笼,“粤声箫笛”几个大字跃入眼帘。郭大强的工作室就在一楼。

  作为箫笛制作世家,郭家人已经在这里住了80多年。以前这里是平房,上世纪90年代拆迁后改成了楼房,他们搬走又搬回,为的就是方便老客户随时都能找到他们。

  这一天,工作室很热闹,三四个青年男女在吹箫笛。而这已经成为一种常态。郭大强说,来这里的都是爱箫笛之人,在这个小地方喝喝茶,吹吹箫,相互切磋探讨。箫笛已经成为郭大强生活的一部分。每天早上回到工作室,喝杯茶,就开始一天的箫笛制作工作。一支箫笛制作出来,吹两下,再慢慢调音准。

  作为广州箫笛制作技艺传人,郭大强最清楚箫笛的异同,“虽然箫和笛两兄弟不分家,但两兄弟的性格都不一样。笛吹起来欢快、明朗,感觉比较活泼,而箫则内敛、沉稳,感觉是清宁悠扬,典雅沉静。”

  有人爱箫,有人好笛,各有因缘。小时候的郭大强吹笛,随着时间推移,性格变化,才觉得箫更适合他。

  郭大强制萧,有自己的特质。他会根据不同的人,做出适合其手型以及气质、神韵的箫。“所以跟我定制箫笛,我一定要见过本人,和对方交流,了解他更多。”

  郭大强的外公赖权是箫笛师傅,清末民初就在广州濠畔街开制箫作坊。濠畔街当年是乐器一条街。父亲郭汝灼12岁起跟着山东籍师傅学做箫笛,后进入制箫名师赖权的作坊,研究南北箫笛制作工艺,并与赖权之女结为夫妻。翁婿合力做大作坊,当时不少港澳人士慕名前来定做,并将其远销到美国、新加坡等地。坊间传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郭氏箫笛”。

  郭大强回忆,建国后,外公和父亲的私营作坊被合并。上世纪50年代,外公担任公私合营的岭南箫笛厂厂长。最旺的时候,全厂有300多人制箫,每天制作几千支。

  郭大强8岁开始学吹笛,15岁便跟随父亲学做笛子。一开始,也谈不上喜欢,只不过是家族手艺,自然而然就走上这条路了。“以前是为了零用钱帮助老爸做箫笛,一做就做到现在了。老爸教我这个,也是想要我有一技之长,当时也没有继承这样的概念。没有想到有今天的收获,还是感恩父亲。”郭大强说。

  现在,80岁的郭汝灼每天也在郭大强的工作室里,偶尔也会亲自动手制作。郭大强说,父子俩做了一辈子,都深深地爱上它,离不开它了。

  一支箫笛,看起来只有简单几个孔,制作起来,却不是光穿几个孔这么简单。郭大强说,制作箫笛,包括选竹、拉直、打磨上漆、校音等好几个步骤。

  首先,要挑选山里自由生长三至四年、竹壁厚薄在3.5至4厘米之间的野生竹子。竹子太厚会导致音色反应迟钝,太薄会导致音色漂浮、不实在。所选的料要自然风干三年后才能制作。竹子经过烘烤后拉直,确定调性后凿孔。

  箫也可以选木制作。现代人要求高了,会要求用一些好木制箫。比如花梨木、崖柏、沉香、金丝楠、血龙木等各种非常不错的木头品种。

  在电视上,经常能见到翩翩公子吹玉萧。郭大强却表示,不会用玉做箫,只是看起来好看,但不接受玉箫的音色。“竹木属木,五行当中,我觉得竹木的音色才好。而且东方属木,用竹木做箫笛更适合东方人。”郭大强强调,他做的箫笛是拿来演出和修身养性的,以前是提供给专业老师和专业团体用,“所以形成了我对音色和音准近乎苛刻的要求,同时成就了我独特的双手和听力。”

  郭大强表示,制作箫笛整个过程中,调校音准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最考验耐心的一个环节。有时候一根箫笛一做就是十来天,很难满意,主要时间就耗在慢慢调音准。“钻孔其实有尺寸的,按着尺寸去,一边听一边调音阶,孔的大小影响音色的准确度,所以需要很仔细地去调孔的大小和距离。如果做得不准的话,即便给我再多的报酬我也不会让它出手。”

  在郭大强眼中,一根好的箫笛,音准是最重要的。无论外表做得多么华丽,音不准,这根箫笛就一点价值都没有。

  在专业的演奏会上,经常可以看到演奏家会用上多支箫笛。郭大强说,每一支竹箫,竹的生长过程不一样,内径会不一样,厚度也不一样;如果是木制,材质不一样,木头年份不一样,音色也会不同。所以每一支箫笛都会形成不一样的风格。“其实箫笛跟人一样,每一只箫的性格都不一样,看你怎么去了解它、适应它、爱它。有的箫笛偏高音,有的偏低音,我们对箫有很深的热爱,对呼吸掌控更深的时候,就可以游刃有余地去用箫表达我们的情愫,达到人箫合一。”郭大强说,在表演中比如C调转D调时,其中有很大的学问,乐队会根据歌曲换一支。

  所以,在郭大强看来,会制作箫笛的人也必须是吹奏的高手。他为了制作箫笛的技艺,也曾遍寻名师学习吹奏。现在他也是箫笛演奏家,经常开班教年轻人学习吹奏。

  箫笛其实是一件最常见的乐器,很多景点可能都有“走鬼”担着一筐笛子叫卖,便宜的十几元也能交易。郭大强说,像这样的路边笛子,当然也能吹,不过就是音准不准,质量好不好的问题。“那是一件乐器产品的价值。质量好点的,肯定要订做。通常我做的是艺术品,艺术品是需要更加细心和用心。所以专业的箫笛都是定做的。”

  郭大强介绍,定做一件乐器艺术品和一件乐器有差别。如果是乐器,需要音准和音色好;如果是乐器艺术品,要求就很高了,要音准音色形神俱佳方可。纯机械做的就比较便宜,手工做的就会贵些,而他制作的最贵一支箫达十几万元。笛子则相对便宜。“箫的选材相对比较苛刻,制作相对要求严格,没有那么多材料选择,制作的难度比较大。比如制作沉香木的箫,假如制作不精细,一不小心,那成本就高出许多,所以贵。”但笛子有很多材料可供选择。

  十几万的箫是否因为木头材质贵?郭大强说,很多人不懂得箫的技术价值在哪,就会以为木头贵,箫就会贵。“其实在我眼中材质贵,工艺更加贵,如果不懂这门工艺,再贵的木头也只是贵木头。”他不愿意透露这支顶极箫的材质,只表示肯定是工“贵”过料。“就好比书画,书画大师的作品一尺卖那么多钱,难道是墨贵?纸贵?还是艺术品贵。”

  除了用心制作,还有呵护每一块木头和每一只竹子,郭大强对自己制作的箫笛终身保修,“每一只从我们这里出去的箫笛,都是我的孩子,我会好好爱护和照顾它们。”

  郭大强遇到过爷爷用过的箫笛,几十年后孙子拿来修。他说,“一支箫笛保护得好可以保存一百多年。现在,我也是继承老传统,制作完后,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子女一样送出去。”

  这也是“粤声”箫笛在老民居里呆了80多年,老街坊老熟客们无论过了多少年都能找到这家店的原因。

  对于传承,郭大强显得很谨慎。他说,“我学生很多,但我的徒弟目前只有一个。”

  今年,郭大强才收了一个年轻徒弟。“每年都有不少人打电话给我说想学习制作箫笛,我会问他‘为什么想跟我学’,他说,‘老师你卖的箫笛价格高啊’,我知道他们想的是学了我这门工艺去赚钱。”

  醉心国学的郭大强强调自己已经不太追求物质,“我不是为了赚快钱,而是要追求好的品质。即使材料很贵,我们做差了,宁愿打烂也不会卖给人家。”

  对他来说,箫笛已经不是一件乐器,而是修身养性的法器。“现在我们提倡学习传统文化,就是因为我们现代人太急躁了,每个人都向着钱看。钱是好东西但要取之有道,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如果一个年轻人身心都能静下来,我也愿意倾囊相授。”

  郭大强的孩子并没有学习制作这门手艺,他也没有遗憾,“我觉得这条路也很辛苦,当年我找了很多老师学习吹箫笛。孩子自己也没有太大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好学不如乐学。”

  对于广州箫笛制作知道的人并不多,郭大强直言,“我们是小众,现在要去做更多推广,有演出和教学,就抓紧宣传,让更多人知道箫的魅力,我会用毕生精力去弘扬传播。相信这条路上,会越来越多同路人!”

  明清以来,江西的弋阳腔、安徽的皮黄以及来自中原各省的梆子戏传入岭南,促进了粤剧、潮剧、琼剧等地方剧种的诞生。作为这些戏种重要伴奏乐器的箫笛,其需要量也越来越大,于是专业的本地箫笛制作艺人也随之产生。

  据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香山人黄佐不但著有《乐典》36卷,还制作了“琴、瑟、钟、磐、管、逐、笙、箫,皆分宫商以唱和”甚至“一日奏乐,有两雉自天而下,和鸣飞去”。黄佐为嘉靖元年(1520年)翰林院编修,其学重博约,博通典、礼、乐、律、词、章,是著名文人,也是优秀的音乐家,其箫笛制作必有所依据。这时岭南箫笛皆已具备,这在方志中多有叙述。如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刻本郭春震《潮州府志》卷四载典祀用器有“琴六张、瑟二张、柷一座、敔一座、笙六把、箫六管、龙笛四管、埙二个、箎一管、排箫二个、龠三十六枝……”;嘉靖十四年(1535年)刻本戴璟《广东通志初稿》卷二十一记载“设席陈器之图”有“笛之制有十二,惟短笛长尺有咫,六孔者为正。箫之制有十六,惟短箫二十一管者为淸,其余亦在人精思自得之耳”。这些材料都表明,岭南箫笛在清代时已经成熟,有了明确的形制。另外《广东通志初稿》还提到乐昌县“紫箫岩”,“在城北生紫竹可爲管籥”,表明粤北地区在当时已可提供箫笛制作的原材料。同时也是原材料提供重要基地之一。

  据《广州市志(1991-2000)》记载,明朝末年(1644),有黄姓艺人在今濠畔街开设了一间金声馆乐器作坊,专门从事二弦、秦琴等民族弦乐器制作。《越秀区志》称崇祯年间濠畔街乐器作坊林立,有“月夜满江闻管弦”之说。濠畔街时为广州城归德门南护城濠畔,其得名也本于此。随着商业的发达,民间卖艺人的活动也频繁起来,清慵讷居士《咫闻录》记载了一位怀揣绝技的民间演奏家谈三,他“寓居广州府城,傍晚,一肩负大布袋,装笙箫琴笛,锣鼓铙钹,凡和音叶律之物,无不齐备;一肩负木架,右手持唢呐,左手携竹杖,索隐摘埴,凡闻铙音一声,即谈三来也。”民间艺术家的活跃,也带动了乐器制作行业的发展。箫笛制作艺人们开始逐渐在濠畔街汇聚,广州箫笛制作技艺在此时得到进一步发展。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