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在延安這片熱土,人民的文藝之花次第開放。
“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
1942年5月,毛澤東同志主持召開延安文藝座談會,鮮明指出文藝要為最廣大的人民大眾服務。
延安文藝座談會校准了革命文藝的創作方向,激發了文藝工作者的創作熱情,開啟了人民文藝的新紀元。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藝事業呈現出繁榮發展的蓬勃景象。
“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2022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引述毛澤東同志的話指出,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
“文藝為人民”,這一理念一脈相承,是歷史的回響,也是時代的命題。
1943年2月4日,農歷大年三十,延安文藝座談會后的第一個除夕。
延安南門外的廣場上,幾十支文藝團體競相表演,一派歡樂氣氛。魯迅藝術學院150人組成的“魯藝秧歌隊”演出的《擁軍秧歌》等節目引起轟動。
這些節目運用民間流行的“踢場子”“推小車”“跑旱船”“挑花籃”等形式,突出擁軍優屬、大生產運動的主題,讓人耳目一新。
延安的老鄉們看了魯藝的新秧歌,豎起大拇指說:“魯藝家。”這話像“老張家”“老李家”的稱呼一樣,是一種很親切的表達。魯藝院長周揚高興地說:“魯藝家……多親昵的稱呼!”
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時時刻刻都存在。
2022年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物質需求是第一位的,吃上飯是最主要的,所以說‘民以食為天’。但是,這並不是說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就是可有可無的。”
一場文藝演出、四名演員、三位觀眾,越劇《十八相送》、薩克斯獨奏《北京的金山上》、歌曲《洪湖水浪打浪》,老人們看得津津有味……在浙江舟山的一些偏遠小島上,這樣的演出幾乎每個月都有。
志願服務隊的演員們常年奔走在小島間,給留守老人們送去溫暖,以文藝之美為老人們帶去生活之樂。
△5月13日,甘肅敦煌文化惠民下基層演出活動拉開帷幕。
如今,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對包括文藝作品在內的文化產品的質量、品位、風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350余支文藝志願者服務隊,深入400多個地市、區縣,累計培訓基層文藝骨干20余萬人﹔600多名文藝志願者赴832個國家級貧困縣,為200多萬名中小學生提供藝術指導和美育教育……
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
2022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們的回信中深情寫道:“烏蘭牧騎的長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藝術,藝術也需要人民。”
△電視劇《人世間》描摹普通百姓的生活群像。
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
作家路遙一心扑在廣闊的大地上,深刻感知人民在改革開放進程中的所思所想。他創作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累計銷量已超過2000萬冊,成為勵志經典。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肯定和贊揚路遙及其作品,勉勵廣大文藝工作者要走進實踐深處,觀照人民生活,表達人民心聲。
近些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已經成為文藝工作者的創作日常。
深情回望脫貧攻堅的崢嶸歷程,對准擺脫貧困和戰勝貧困的火熱生活,聚焦農民群體艱苦奮斗、久久為功的奮斗精神和進取精神……《我和我的家鄉》《山海情》等影視劇叫好又叫座。
2022年初,一部講述在福建對口幫扶下,寧夏西海固人民易地搬遷至閩寧鎮,把“干沙灘”變成“金沙灘”奮斗故事的電視劇《山海情》備受追捧。
《山海情》的題材、人物甚至很多情節段落都來源於真實原型。林佔熺是一位農業技術專家,他的故事在電視劇《山海情》中得到生動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