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的湖南音乐文物与故事为大家介绍了舜帝时期的《韶音》、太帝与二十五弦瑟、刘邦唱《大风歌》时代的木筑,还有杜甫和李龟年重逢时的慨叹。
本期又将为大家介绍哪些院藏音乐文物呢?他们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01
古琴,因韵味清和高雅,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态度,而居“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抚琴,自古以来被视为文人修身养性的高雅活动。“独幽”七弦琴是迄今为止传世不多的唐琴之一,也是古琴界鉴定唐琴的三大标准器之一。
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船山先生”王夫之曾收藏过“独幽”七弦琴。传说他居住在湘西草堂时,常看到庭院地底发出一道碧光,于是王夫之顺着碧光出现的地方挖了下去,掘地数尺后看到了一个石匣子,匣子中放着一把用锦绣罗缎织就的套子装着的古琴。这把古琴,便是“独幽”七弦琴。
王夫之画像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独幽”七弦琴后来流传到了民国时期湖南著名琴家李静先生手上。李静先生曾在他的《玄楼弦外录》中记载了一段传奇的经历:“余闻先生旧庐名湘西草堂,久经颓圮,独幽亦破败无弦倒挂草堂,一日大雨,墙倾,惟独幽所挂一墙直立不动,众咸惊异之。”说的是王夫之过世后,其居住的湘西草堂日渐荒凉,只有断弦的“独幽”七弦琴满是灰尘地挂在墙上。一日天下大雨,湘西草堂的墙抵挡不住风雨轰然倒塌,唯有“独幽”七弦琴所处的那堵墙屹立不倒,令众人非常惊讶。
“独幽”七弦琴被湖南琴家李静珍藏后,李静请了他的师傅、民国古琴第一人杨宗稷题诗一首:“一声长啸四山青,独坐幽篁万籁沉。法物船山留手泽,况兼玉振太和琴。”这首七言绝句不仅描绘了“独幽”七弦琴大气恢弘的琴声特征,也道出了它与王夫之的这段奇缘。
相关文物介绍
“独幽”七弦琴
年代:唐
材质:木、丝
湖南博物院藏
“独幽”七弦琴制作于晚唐。琴面桐木斫(zhuó),琴底梓木斫,冠角、岳山、承露由硬木所制。翠玉琴轸,琴徽似玉非玉(郑珉中先生疑是瑟瑟徽),通体断纹较多,琴身有蛇腹断、牛毛断、流水断、龟背断、梅花断。栗壳色底间朱红漆。龙池、凤沼为圆形。龙池内刻有“太和丁未”四字。
02
浏阳文庙祭孔古乐创编于清道光年间,融乐、歌、舞、礼于一体,至今已持续约200年,被称为“中国古代乐舞的活化石”。说到浏阳古乐,不能不提邱之稑(lù)。作为监生本有机会考取功名,但他却一心扑在古乐研究上面。道光九年(1829年),浏阳县令杜金鉴聘请邱之稑担任浏阳古乐首任教习。
邱之稑研究古乐十分严谨,但不墨守陈规。他根据汉代司马迁《史记·律数篇》的记载,制造出制其它乐器的参考器——凤箫,但是按古乐谱进行演奏时,却发现音律高高低低,十分不和谐。问题出在哪儿呢?他追根溯源,发现是《史记·律数篇》记录有误,而后世盲目推崇司马迁之作,以致谬误相传两千余年。通过反复实验,邱之稑重新排列了插箫管,终于将音律订正。接着,他对乐谱旋律进行改造,使之更加“通俗”,又创办礼乐局,传徒习艺,使浏阳古乐“有声天下”。
展厅中还设有浏阳古乐MR眼镜体验哦,感兴趣的话,快去感受传统古乐和科技相结合的魅力吧!
相关文物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