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7 16:24来源: 读否读否应是满腹经纶
原标题:敦煌国乐——著名作曲家朱晓谷作品音乐会
当代民乐典范朱晓谷
与他的经典作品音乐会
*本文作者王安潮为文旅部艺术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中央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后,西安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晓谷
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创作领域,朱晓谷是当代民乐发展的代表人物之一,又是多产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六百余部作品,可以说是同辈中的翘楚者。他的作品体裁多样,有各种乐器的独奏与协奏,不同形式与编制的重奏及合奏,还涉及到舞剧、影视剧音乐及少量西方管弦乐创作。朱先生一生专注于民族器乐创作,尤其是始终注意现代化发展中的创新精神,是其作品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至今仍持续出新的内涵动力所在。他的著述已有《中国民族器乐曲二十三首》《古筝独奏重奏曲集》《民族器乐协奏曲集》《通俗民族器乐合奏曲集》及《民族管弦乐队乐器法》《民族管弦乐队配器法》等十余部,还有《江南风格器乐曲》《腾飞》《朱晓谷民族器乐作品专辑》等十余张专辑。如此丰硕的创作成果,种类多样的音乐形式,使其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成为中国南方民族管弦乐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声有飞沉,响有双叠 。”(《文心雕龙·声律》)既注重民族声韵的直观表达,也注意传统、现代声响的协调发展,使得朱晓谷先生的作品具有主题旋律与音响空间的双重魅力,其间所展现出来的优良品质,是他的作品为国内外的民族乐团及民乐演奏家所喜爱的原因之一,亦是朱晓谷民族器乐作品的又一特点。从1966年的《赛刀会》开始为学界所知后,朱先生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都有优秀之作,而非昙花一现。如六十年代的《赛刀会》《伸冤》《师徒一对红》等独奏、重奏,就以新音色的开发而用于表现特定的情境与情感;七十年代的《半屏山》《丰碑》《边疆新苗》《第二个春天》(后来又续有《太阳部落》、《大秦王朝》)等舞剧、话剧音乐,是他的新界探索;八十年代的《新婚别》《水乡欢歌、《欢腾的节日》《祝福》《红楼梦》等合奏、协奏,是对民族性音乐主题所做的烘托与发展;九十年代的《文成公主》《日月潭》《激》《韵》,开始展现了非常规的音响新奇之探;新世纪以来的《意象集•黄山》《望月婆罗门》《敦煌魂》《树魂》《赶会》《皖风戏韵》等合奏、协奏、重奏,将其创新的想法在各种形式上进行实践;近十年来的《治水令》《征程》《腾飞》《翱翔》等合奏、协奏,是其对民族器乐现代音色的综合发展。朱晓谷在作品的新探上既注意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现代发展,也注意展现民乐线性思维,又能融会现代作曲技术于其间,这是朱先生作品在同行中突出个性之所在,也是这些作品最早被港台民乐人所演奏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其在中国港台所举行的作品音乐会,开创了大陆民乐文化沟通港台之交流先河。作品在港台地区受人喜爱的原因,既是因由民乐情韵之浓郁,又是基于音响品质之优秀。
“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文心雕龙·宗经》)长期浸润于民间音乐并在院校中锤炼作曲技术,是朱晓谷民族器乐创作成功的外在表象,作品深远的韵味则是其声名远扬的内在蕴涵,尤其是悠远的音响喻义所指,是其引人流连忘返的民乐魅力所在。如《树魂》因贵州风俗性的故事表达之需而设计了高低唢呐旋律的呼应、并置、交织的音乐线条,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缠绵悠长;《敦煌魂》以张义潮戍边卫国的精神为音乐主旨,以华丽多变的现代乐声而展现了悠远历史的深重情怀;《四竹吟》以文人优雅的气质为音乐意象,以四声部的多线条纵向构建而展现传统笛乐的别样空间;《望月婆罗门》以唐代西域音乐为辞章,以喻义深远的音响而拉近古今艺术间的对话;而《腾飞》《欢腾的节日》《征程》《治水令》等虽以近事为主题,但却以交响的乐声寓意真挚深沉的情感世界。如此来看,朱晓谷以丰富的音乐语言、时兴的技术手法,在不同音乐主题的诠释上,既注重主题音乐形象的具象表达,又注重内外相和、形神兼顾的审美情境营造,展现了现代民乐的多维审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