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余音犹绕梁,良宵谁与共?
央视客户端原创来源:央视网 2021年02月04日 23:31
我要分享
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曾经,我国民乐是大多人心目中下里巴人的民间文艺,特别是二胡及其音乐,更被斥为“粗鄙淫荡”,是“叫花子的象征”;而他,却正是靠着一把二胡,用中国“土话”,让世界听懂了中国人的情感,也让中国民族音乐从北京的饭店走上了国际乐坛。他是刘天华,他的代表作有《光明行》、《良宵》、《空山鸟语》等。1895年的今天,中国近代民族音乐一代宗师、二胡鼻祖刘天华出生在江苏江阴。今晚,就让我们听弦乐,读故事,品诗词,度良宵。
民乐宗师 · 刘天华
年少便与民乐结缘,童年记忆被写进乐曲
1895年2月4日,刘天华出生于江苏江阴,他的父亲是清朝末代秀才刘宝山,他与大哥刘半农,弟弟刘北茂,是20世纪初的有名的“刘氏三兄弟”。
儿时的刘天华就对音乐有强烈的兴趣。家乡平时有个红白喜事,民间吹打班子的乐声总会吸引刘天华,令他沉醉其中;每逢春秋祭祀,刘天华也会跑到附近庙庵里,聆听动人的钟鼓和悠扬的丝竹。少年时代的耳濡目染,培养了刘天华对民间音乐的兴趣。
△“刘氏三兄弟”故居
1909年,刘天华考入常州府中学堂求学,求学期间他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音乐才华,参加学校的军乐队,吹小号、军笛,在那里,刘天华度过了自己幸福快乐的童年时代。
这样的安逸时光可以从他后来所创作的二胡曲《闲居吟》中感受到。《闲居吟》首次使用了泛音的演奏手法,曲中那股怡然自得的生活易趣就像他回到了童年一般,舒缓、悠闲、愉悦之情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之意,都从曲中表现了出来。
他想改变中国传统音乐,为二胡正名
然而,短暂的平静生活被日趋混乱的时局打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年仅16岁的刘天华便辍学回了家。
1912年,他跟着哥哥刘半农赶赴上海,并进入了当时的进步戏剧组织“开明剧社”吹小号,业余时间他还学习钢琴、提琴等西洋乐器。与同时期的学习者不同,刘天华学习了西洋乐的演奏方法之后,便想方设法用在民族乐器上,给中国的传统音乐带来一些改变。
两年后剧社解散,他不得不返程回乡。回家时,虽然行囊是空的,不过改良传统音乐的想法,在年少的刘天华心中却日渐成熟了。
在刘天华所学习的民间乐器中,二胡是他最痴迷的乐器。这样的爱好很多人都不能理解,这其中就包括刘天华的父亲与妻子,在他开始学习二胡时,便遭到了父亲严厉斥责,甚至将二胡摔在了地上。妻子最初也不能理解他,认为拉二胡不会有什么好的前途。
家人们反对的原因很简单,来自西域的二弦胡琴传入中原之后,一直作为民间音乐伴奏乐器而存在,甚至被很多人称为是“粗鄙淫荡”,或是“叫花子的象征”,不足以登大雅之堂。但这更让刘天华下定决心为二胡音乐正名。
为保住珍贵民间音乐,他四处奔波
1915年春天,刘天华的父亲因家境贫困、累遭逼债而一病不起,撒手人寰。从此,还债和维持全家生活的重担就落在哥哥和他的肩上。失业和丧父的不幸,使刘天华郁郁成疾。
1918年,刘天华创作了第一首二胡独奏曲《病中吟》,这也是刘天华第一次用二胡来表达内心情绪,简单的二弦琴如泣如诉的表达刘天华内心的苦闷,是失去父亲的悲伤,是对社会不公的愤恨,也是在逆境中的挣扎和走投无路的痛苦,满满的人生该向何处去之意。自此,刘天华踏上了音乐创作的道路。
上一篇:《半山听雨》黄爱和散文随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