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伴奏的基本手法和方法要领, 以及和演唱者之间紧密的合作关系。
京剧中京胡的伴奏艺术, 讲究“托”(烘托唱腔的感情),“裹”(使伴奏与唱腔达到完美的溶合),“衬”(衬出强调的韵味),“垫”(垫补和连贯乐句与腔节),或者“迎”(迎而不碰),“让”(不喧宾夺主),“送”(弥补和垫衬唱腔的空隙)等要诀。
从演奏技术及音乐处理上讲, 大致概括为:
运弓的顺序;
各种顿,连,颤,带,快弓法运用;
各种滑,打,弹,揉,擞,倚音指法运用;
装饰音以及其他旋律加花变奏的组织(俗称套子的运用);
速度与节奏的处理, 如快,慢,以及俗称撤,抢,扳,还原等变化;
尤其是对弹性速度的分寸掌握;
力度处理, 如强,弱,轻,响以及俗称爆,幽等变化;
气口处理, 等等。
从合作关系上讲, 主要是强调唱伴的默契和心气一致。
[过门]
演奏术语。
板腔体唱腔中连接腔节和乐句的器乐伴奏部分。
典型的过门是每一句唱腔唱完后起过渡桥梁作用的器乐伴奏。
但通常亦指前奏,间奏,尾奏以及唱腔各腔节间较短小的连接部分。
京剧唱腔音乐中的过门具有一定的程式性, 并附属于一定的板式。
如[二黄原板], 开唱前通常为八板前奏(过门);
第一词组后为一一板小过门;
第二词组后为三板中过门;
第三词组为九板大过门, 等等。
各板式过门长短幅度不一。
就是同一板式同一部位的过门, 根据不同的需要, 其长短幅度的伸缩极其灵活, 但均和运腔与否, 用腔幅度大小相对应。
过门作为纯器乐音乐部分, 对唱腔音乐性的表现起到十分重要的功能作用。
不仅具有剧种和腔系独特风格特征, 而且起着定腔定调,制造气氛,情绪铺垫延续和加强情感抒发等作用。
同时作为唱段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 与唱腔共同构成了整个唱段结构的完整。
随着新编古装戏和现代戏的创作, 过门, 尤其是结构庞大的过门, 常成为集中抒发人物思想感情的,具有极大音乐表现功能的华彩部分, 需要运用和调度一切最有效的音乐手段加以创作。
[宫调]
音乐术语。
调高与调式相互关系的总称。
传统宫调理论颇多繁复, 二者间极易混淆。
戏曲音乐的宫调系统, 起自于隋唐燕乐宫调(二十八调)。
以后逐步归并和简化, 至南宋词曲音乐七宫十二调;
金元六宫十一调;
元北曲十二宫调;
元末南曲十三宫调;
明清南北曲和昆曲常用九宫。
后来的联曲体唱腔除在宫调名称上仍沿用之外, 其宫调的实质已不代表既定的宫均(调高)和调式, 只是作为曲牌旋律基本内容和情绪的一个分类标志, 以利于联套结构的谐调与统一。
这是随着调性和调式意识的增强, 宫调逐被调门(调高)与煞声字(调式)所取代, 用曲笛上的民间工尺七调和乐曲的节音来表明它的宫调(调高与调式)。
在京剧等板腔体中, 更是以调门来决定唱奏的音域,音区, 以上,下句的落音变化及腔系的落音不同来体现调式, 而不用传统的宫调名称。
代之以正宫调,小宫调等调高名称。
[调门]
音乐术语。
调高的俗称。
其名称来自于笛子上的翻调。
明清以来运用一笛通转七调, 根据曲笛孔序所示各调工尺音位的相互关系来定调名, 谓小工调,正宫调,尺字调,凡字调,六字调,上字调,乙字调。
早期京剧唱腔的调门均较高, 如唱六字调,正宫调,乙字调等。
现已较前有所降低, 大多在凡字调。
各腔调由于定弦和音域,音区关系, 使用调门也不尽相同, 如西皮常用凡字调, 二黄常用小宫调。
又, 男女腔音区不同, 女腔在西皮中和男腔常差四,五度, 在二黄中则较多作八度关系。
故传统中有“男怕西皮, 女怕二黄”之说。
工尺字调名与今调高名称对应关系, 由于传统使用的是匀孔笛, 因此除小宫调(1 = D),正宫调(1 = G),尺字调(1 = A)外, 其余三调调高往往不易准确。
[定弦]
演奏术语。
把空弦音调到一定的音的高度谓之定弦。
在戏曲音乐中, 主奏乐器的定弦不单是演奏的基本技术问题, 而且定弦音的“唱名”和调式运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京剧中西皮定LA,MI(6——3)音, 二黄定SOI,RE音(5——2), 反二黄定DO,SOI音(1——5)。
这三种腔调的调式风格和旋律情调, 均和定弦不可分割。
甚至有的地方剧种, 如越剧其基本腔调就以某种定弦方式命名, 如尺调腔,四工调腔等。
[小工调]
传统调高称谓。
工尺七调之一。
以曲笛(筒音为A`, 合字)三孔做DO音(上字)者,称为小工调, 合今之1 = D 。
小工调是曲笛上的基础调, 是我国传统音乐中广泛使用的调高之一。
[工半调]
传统调高称谓。
比小工调高半音的调, 约合今1 = #D 或1 = 降E。
(注:电脑里降音符号打不出,只得用中文字代替, 下同)
[软工调]
传统调高称谓。
软者, 稍低也。
比小工调稍低的调俗称软工调, 一般可认为是今1 = #C 或降D 。
[乙字调]
传统调高称谓。
工尺七调之一。
曲笛筒音作“上”字, 合今之1 = A 。
为反二黄常用之调。
[正宫调]
传统调高称谓。
工尺七调之一。
曲笛筒音为“凡”字, 合今之1 = G 。
[六字调]
传统调高称谓。
工尺七调之一。
曲笛筒音为“工”字, 合今之1 = F 。
[六半调]
传统调高称谓。
比六字调高半音的调, 俗称六半调, 约合今1 = #F 或1 = 降G 。
[凡字调]
传统调高称谓。
工尺七调之一。
曲笛第六孔用叉口指法发音, 产生“凡”与“大凡”(比“凡”高半音)二音作“工”音。
故凡字调合今有两调:
1 =降E 和1 = E 。
现 一般以笛四孔作DO(1)音, 凡字调为1 = E 。
[尺字调]
传统调高称谓。
工尺七调之一。
曲笛筒音为“四”字, 合今之1 = C 。
[上字调]
传统调高称谓。
工尺七调之一。
合今之1 =降B调。
[趴字调]
传统调高称谓。
趴即卧倒, 形容低。
京剧唱腔一般调门均较高, 现虽有所降低, 但西皮大多在凡字调(1 = E或降E)。
比凡字调稍低的调, 被贬称为趴字调。
另有趴趴调, 调门更低, 约合今1 = D或更低。
贬称落马调。
因调门过低, 琴弦张力松弛, 易从琴马脱落, 故称。
[正调]
演奏术语。
相对于反调。
和主奏乐器的定音有关。
正调与反调定弦音高相同。
在京剧唱腔中, 二黄定SOI——RE(5——2), 反二黄定DO——SOI(1——5)。
两者定弦音高相同, 唱名不同, 调高相差五度。
[反调]
演奏术语。
相对于正调。
京剧唱腔中反二黄,反西皮,反四平即是。
[板头]
演奏术语。
唱奏的速度俗称板头。
速度不对或不准, 一般称为板头不稳。
[上板]
演奏术语。
由散唱(奏)转入定板, 其定板之第一板(拍)谓上板。
如昆曲, 一般唱段均以笛引声散唱, 谓之拍和, 随后上板转入定板唱腔。
京剧唱腔中, 凡散板或散唱转入定板唱腔, 均需上板。
另有一种散与整频繁交叉的唱腔, 如滚板, 常是上板与散唱交叉, 速率变化大, 极富戏剧性。
[三条腿]
戏曲音乐术语。
京剧唱腔结构以上,下句对称为基础。
唱段可以是一对上,下句, 也可以由若干对上,下句组成。
如果出现奇数句子, 俗称三条腿。
但有时出于剧情和人物的需要, 有意删去一偶数下句, 这时常以锣鼓打上一个“扫头”补上, 以相对保持上下句结构的平衡。
[曲牌]
戏曲音乐名词。
元明对南北曲,小曲,时调只曲形式的称呼。
俗称牌子。
明王骥德《曲律》:
“曲之调名, 今俗曰‘牌名’”。
自“曲牌”或“牌名”替代“调名”后, 至近代曲调遂成为旋律的同义字。
曲牌来自于词牌。
由词产生以来, 形成一种倚声填词的创作方式, 对后世音乐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