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奏十面锣
2021年7月,浙江省第八届龙狮锦标赛在奉化体育馆圆满收官。人们对萧王庙中学队印象犹深,因为他们在舞龙时,现场有吹打乐队演奏。一条龙忽而翻滚,忽而跳跃,现场音乐也是忽而高亢,忽而激越,鼓声、锣声、钹声、唢呐声,声声回荡在人们心里。
省级非遗项目奉化吹打和国家级非遗项目奉化布龙的联手,可谓珠联璧合,让老一辈人想起20世纪50年代奉化布龙携奉化吹打进京表演的情景。
钱小毛与《渔舟凯歌》
自南宋以来,奉化的龙灯舞、马灯舞和民间举行的请龙、赛会等活动渐渐成为敬神、娱神的主要节目。这些节目广受民众喜爱,民间艺人在舞蹈的同时,添加音乐伴奏,借以控制节奏,渲染气氛,于是,吹打应运而生,并日趋完善。之后,吹打乐又被广泛地应用于婚庆寿宴、丧葬祭祀,职业、半职业的民间乐队(堂、班、社、会)出现,从事吹打乐演奏的班社组织遍布奉化城乡。民国时期,比较有名的吹打组织有大桥九韶堂、萧镇白柞杨徐鑫堂、吴家埠张潮水班等,代表人物有钱忠道(九韶堂的堂主)、张潮水等。其时活跃在奉化境内的还有南浦利星社、方桥阮家奉光社、董李永昌会、永丰会等小乐队。
1976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电影《百花争艳》,电影开场的第一个节目是《渔舟凯歌》。报幕员朗声报幕:鼓演奏者刘翰林,十面锣演奏者钱小毛。
十面锣是什么?它是奉化吹打的精髓,而奉化吹打是浙东锣鼓的重要组成部分。钱小毛是谁?他是奉化十面锣的创始人。
1984年,“奉化吹打”被编入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音乐词典》。在“浙东锣鼓”一栏中如是写道:“浙东锣鼓,民间器乐乐种,流传浙江全省,以浙东一带的最为丰富,其中奉化、嵊县的尤为著称……”而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音乐通史概述》对浙东锣鼓作了如下解释:“‘浙东锣鼓’约在明代中叶时盛行。‘吹’的部分以笛子和唢呐为主,辅以其他丝竹乐器。‘打’的部分非常丰富,以流行于嵊县的‘五锣’(实际上是由板鼓、小堂鼓、大鼓和个锣、争锣、尽锣、斗锣、小锣等打击乐器组成)和流行于宁波、奉化、舟山一带的‘十锣’(实际上是由板鼓、扁鼓、小堂鼓、大鼓和大小不一的十面锣组成)最具特色,也是浙东锣鼓的主要特点之一。”十,言其多,并不是必须由十面锣组成。
钱小毛,1916年出生于奉化大桥镇(今岳林街道)后方村一个职业民间乐手之家。受父亲影响,幼年就喜欢摆弄乐器。12岁那年,因家境不济,辍学从艺,跟父亲学习吹唢呐、敲锣鼓。由于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没过多久就随父外出赚钱,养家糊口。
钱小毛的成长离不开当时的大桥职业性民间乐队“九韶堂”,钱小毛不仅认真向老师学习各种传统乐器的演奏技巧,而且勇于探索创新。当时,民间乐队一般只使用二至三面锣,最负盛名的“九韶堂”也只使用四面锣。只有在为当地民间龙灯舞、马灯舞伴奏时,才有一人敲打五面锣的伴奏形式。受此启发,年仅15岁的钱小毛与张阿盛、林佩道等人,探索增加用锣数量,从五面锣开始,逐步递增。20岁时,钱小毛已能熟练演奏“十面锣”,并在锣经编配上也作了相应的变化,极大地丰富了打击乐的音色变化和表现能力。随着“十面锣”的出现,“九韶堂”演奏的曲目大受欢迎,除活跃在本地区外,还不断被周边地区邀请,jzz360.com,故当时民间有“九韶堂乐师,太清寺和尚”之谚。
1955年,奉化举办“群众业余音乐舞蹈观摩演出会”,钱小毛带领以原“九韶堂”成员为主体的大桥镇代表队,精心排练演出了大型丝竹锣鼓《万花灯》和吹打乐《将军得胜令》,获一等奖。之后,钱小毛等部分队员又与宁波其他县、区的器乐界同仁混合编队,参加浙江省会演。同年冬,该节目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农村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优秀奖。从北京回来后,钱小毛应邀加入省文化厅组织的“浙江民间音乐舞蹈巡回演出团”,分别到金华、衢州、温州、上海、宁波等地巡回演出。
1956年8月,文化部举办“全国音乐周”,钱小毛等人的《万花灯》《将军得胜令》被选中,再度进京演出,获得较高声誉。1957年,浙江省民间歌舞团诞生,钱小毛担任该团乐队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