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张霈岳
原题目:写在长征胜利85周年~对《长征组歌》的浅析和理解)
朝阳喷薄
残阳如血
一 、告别
我曾经指挥过《长征组歌》,歌词和曲谱至今在脑海里汹涌澎湃,一股股冲动和力量至今仍然在体內蕴藏着……
大概是男孩子的缘故吧,我从小就崇拜战斗英雄。小时候见过解放军全副武装从大街上走过,只听到“唰唰”地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曾经跟在队伍后面跑,又敬慕又胆怯,看着一个个打着绑腿的战士们心无旁骛目不斜视的大步流星的前进!
我小时候最爱看《回忆录》,象《星火燎原》等等的书籍和它们的作者成为我的“偶像”。这就是我们长在红旗下的一个方面吧!
1965年10月,记得国庆节不久。我们中学的音乐老师通知,这个星期六下午的音乐课是“音乐欣赏”~《长征组歌》。
那一节课,音乐老师让我到学校广播室搬来播音的东西,然后我第一个去了音乐教室,坐在最前面最中间的位置。老师早已把老式的录音机放在讲台上,满满的一盘录音带静静的在录音机上。
音乐老师先向我们讲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又讲了曾经参加过长征的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肖华写的歌词,再介绍了北京军区政治部几位作曲家如何为歌词谱曲。
音乐教室里鸦雀无声,老师按下录音机的电钮,随着音乐声起,同学们都仿佛屏住了呼吸,随着朗诵,音乐和歌声一起走进了两万五千里长征路……
近一个小时的音乐课,同学们时而沉重时而肃穆时而紧张时而喜悦。我听得如痴如醉,双手始终攥着,一幅幅长征画面浮现在眼前!
音乐课结束了, 体彩店老板自己买球么,同学们才深深地呼出一口气。我们班上有两位同学的父亲就是老红军,他们眼睛红红的,肯定想起他们的父亲在长征路上的情景吧!
那个时候我在中学里被选拔为学校“音乐生”,老师看了我的手型,让我敲(学)杨琴。从那次“欣赏课”以后,我一有时间就到老师那里听《长征组歌》。虽然不懂“声部”,不懂“和声”,不懂“配器”,就是听着好听,老师也告诉我哪一个是“高声部”,哪一个是“低声部”,乐队有什么乐器。我当时简直被“音乐殿堂”弄迷瞪了,“太深奥了”!
1969年入伍后不久当了文艺兵,梦想着有一天能够为《长征组歌》伴奏。一直到1976年《长征组歌》搬上了银幕,才又“火”了起来。
在入伍几年里,我由一个大提琴,贝司演奏员慢慢地成为了创作组长,指挥。
在《长征组歌》搬上银幕以后,部队宣传队都把演唱《长征组歌》作为一个重要任务争先恐后的排练演出。有的受条件限制只排练其中的一首和几首,很少有全部排练演出下来的。可喜的是,我们部队政治部决定全部排练演出!
为了完成任务,请老红军给我们作报告,讲长征路上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参加排练演出的同志们被红军的事迹感动的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作为指挥,深深地知道肩膀上的份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入伍后的阅历,再加上把能够找到的红军长征的文章看了又看,把毛主席《七律.长征》的诗句反复学习,把《七律.长征》的大合唱听了又听,然后才把《长征组歌》的总谱翻开,一小节一小节的学习分析,一个乐句一个乐句的学习分析。
在第一首《告别》里,勇壮的前奏,军号嘹亮,连续的三连音,刻画了红军英勇顽强必胜的信念和“子弟兵别故乡”的鱼水深情!为什么“急切上征途”?“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之后,“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红军急切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
上一篇:二胡的结构图文详解
下一篇:朱昌耀二胡曲目大全:13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