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小调》诞生地。
■编者按
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是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沂蒙革命老区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奋斗,绘就了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优美、民生殷实的壮美画卷。
今天起,农村大众报推出“沂蒙山下踏歌行”系列报道,生动讲述沂蒙老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精彩故事,生动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革命老区的新风貌、新变化、新成就,激励广大干部群众满怀信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意气风发向未来。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这首婉转悠扬的歌曲,歌名叫什么?
相信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沂蒙山小调》!
的确。这首歌曲不独旋律优美,歌词也充满诗情画意:唱出了沂蒙山的美好,唱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80多年来,这首歌,曾拨动了无数人的心弦。
歌声最早响起的地方,到底是怎样一个所在?今天这里的景色,是否依然美好?这里的百姓,是否过上了歌曲中一样的美好日子?带着一个个盘绕心头的问号,初夏时节,记者来到了《沂蒙山小调》诞生地——费县薛庄镇白石屋村。
5月的沂蒙山,绿色葱茏,生机勃勃。白石屋村就坐落在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楼东麓。村子不大,三面环山,环境清幽,十几个院落散落在青山绿水间。“确切地说,这里是上白石屋村。上白石屋、下白石屋分别是俺谭家庄村的两个自然村。”谭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徐广华介绍说。
82年前,《沂蒙山小调》刚诞生时,歌名叫《反对黄沙会》。当年,沂蒙抗日根据地建立不久,遭遇日寇疯狂“扫荡”,国民党也时常利用当地反动势力——黄沙会,破坏抗日根据地。在这一带工作、学习的抗大一分校文工团的李林和阮若珊便创作了歌曲《反对黄沙会》。
歌曲曲调优美舒缓,歌词朴实生动,一经传出,很快便传遍了全国各大抗日根据地。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人们不断对歌词进行修改加工,充实增加新的内容。直到1953年秋,这首歌曲才正式定名为《沂蒙山小调》。
80多年来,《沂蒙山小调》唱出了沂蒙山的好风光,也唱红了它的诞生地——费县薛庄镇白石屋村。如今的小山村已变了模样,这里已经被建设成为沂蒙山小调活态博物馆,村民们则搬去了山下的谭家庄村。
“2022年,天蒙山旅游区开发建设,如今成了集山地观光、运动休闲、民俗体验、红色旅游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区。”山东天蒙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部长刘海洋介绍说。
旅游区依托沂蒙山小调诞生地,恢复了1940年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在此生活的村落场景,建成了沂蒙山小调活态博物馆,打造了“沂蒙人家”“沂蒙声音”“沂蒙历史”“沂蒙精神”“沂蒙山小调诞生记”等8个沂蒙主题院落,年接待游客达到80万人左右。
白石屋村风光独特,不过在旅游区开发以前,这里交通闭塞,游客稀少,常年的贫困帽子,压得村民透不过来气。景区开发后,白石屋村670亩板栗林全部流转给了景区,景区每年支付给村民107.2万元。全村22户、75人,有十多人在景区就业,余下的搞民宿、办餐馆、建超市、开公司,忙得不亦乐乎。
60岁的村民戚龙于在搬到山下后的第二年,就开起了农家乐,由他和儿子两家四口人共同经营。“挨着景区,来玩的人多,收入还算可以,一年有20多万元。”戚龙于喜滋滋地说。
61岁的村民戚兴奎则开了一家苗木公司。“景区需要苗木咱就供苗木,需要人手俺就招呼老少爷们去搞绿化。”他介绍说,公司用工最多时每天达到40多人,少时也有20多人。
搬到山下的白石屋村村民,几乎家家住上了二层小楼。小楼上下两层200多平方米,还带一个小院。戚纪春跟儿子住在一起,90岁的他精神矍铄,耳聪目明,现在还能上山。“年轻的时候住的是破石屋,现在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老人感慨,“这日子真不孬!”
“过去出门见荒坡,现在迎面是花园。二胡拉起来,广场舞跳起来,太极拳打起来,娃娃开心跑起来……”80多岁的村民戚见来喜滋滋地拉起了二胡,旋律是村民们再熟悉不过的《沂蒙山小调》。
上一篇:2022年1月会员下午茶排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