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陕西省渭南市有富平县,居渭水之滨,右怀关中宝地,左襟陕北高原,得名于“富庶太平”。县境东北有美原镇,秦始皇曾赐王翦美田千顷于此,故称美原。1979年2月,美原镇出生一个男娃李海平。曾祖三房太太,六个子嗣。祖父接管祖业票号,到父亲1948年出生,即没见到钱庄,也未䞍受土地,三件坯房、一盘土炕是全部家当。父亲无缘读书,一生与农活相伴,膝关节劳损,腰身过早佝偻,无数位荷锄走过地头的乡下农民中的一位。懂事以后的海平,知道父亲没钱,没脾气,不埋怨。更知道父亲懦弱其外,倔强于里,只是不说话,不主张,不抗争。母亲基于生活压力,则是家里的权威性存在,对海平管束甚严。
海平从小就喜欢音乐,特别喜欢。就是唱戏,唱秦腔。富平乡下能见到的音乐就是秦腔。戏匣子,后来的卡座录音机。隔壁人家经常放秦腔,多个全本戏,海平能从头到尾唱下来,秦腔,充满他的童年生活。后来看电视,听大人们聚在塬下一起唱。村里遇有白事,会有秦腔戏班子带乐队现场唱。乡下老人故去,才唱秦腔,用秦腔的古韵对话神灵祈求佑护。海平必须看到最后,听到最后,一嗨一吼,一招一式,原汁原味的东西学了很多。现在,海平一张口,还是正宗秦腔味,极高亢,不走样。秦腔调高,男女同腔,一般男声唱不上去,提高一个八度,叫吼。
吼秦腔
小学时,同学送他一根笛子,再次确认了海平的音乐天赋。揣着那根笛子,听见啥吹啥,根据节奏自己悟。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里边的音乐片段都用简谱记下来,用笛子吹出来。多少年以后,海平进了高等音乐学府,发现小时候写的简谱几乎很少出错。笛子一直吹到初中,秦腔也唱到初中,梦想着世界上有一种大学,光学唱歌。高中以后,一个同学的父亲刚好去了他们原先的初中教书,喜欢音乐,拉二胡,附带着给孩子们教音乐。偶然的机会,他听到海平唱歌,哎,海平,你将来可以去考音乐学院。他这么一说,海平知道真有这么一条路。想走这条路,但是又无从下手。各种打听,县城有个老师就培训艺考,就去了解。老师觉得,农村孩子啥都没接触过,要来学就来学嘛!母亲特反对,没钱呀,海平非得学,冷战,必须要学。高中校长傅银善说,你将是我们农村学校第一个通过艺考的大学生。我这儿有50块钱,你先拿去!为了省钱,海平骑自行车跑60里路去学习,天冷极,浑身冻透,课也上不好,后来还是坐几块钱的公交车,拼了命地学。
海平自己也盲目着,不知道这个学到底要怎么考。第一年果真没考上。才知道艺考光声乐不行,得器乐、舞蹈、朗诵一起上。方向清晰了,有目标地补习了一年,西安音乐学院、四川影视表演学院等好几个艺术院校都过了。他盯着西安音乐学院,一直没有通知书,电话打到招办,说通知书得确认以后才发。确认是啥?过线以后每人交三万块钱。外省的叫跨省费,本省的叫建校费,或叫助学基金,这一下把海平打懵了。那是1999年,父母压根就没见过那么多钱。那个确认,对海平来说简直是一种伤害。咋办?最后,海平跟爸爸说,咱把档案要回来吧!爷俩找到招办,说你如果不上我们学校的话,就等录完以后我们把档案放回去,让其它地方补录。海平一听,那录完之后不就没有任何机会了?你把我档案放回去,我看能不能赶上他校补录?还是不愿放,海平求爷爷告奶奶。最后,人家说,那这样吧,你写个申请,考上我们学校,自己愿意放弃。海平写了申请,招办给地方打了电话,档案放回去,海平被陕西理工大学,当时的汉中师范学院音乐专科录取。
二
入校以后,海平看见好多城里孩子弹琴,又傻眼了,人家弹得那么好!他开始发狂一样地努力,天天沉浸其中不知苦累。大二开始在外面唱摊子、唱台子,两首歌赚50块钱,接的特别多。平素在琴房里练琴、学专业,晚上、周末没课的时候出去唱歌。2001年后半年开始,每个月能赚到一两千,是学生里边的有钱人了。海平这才觉得自己还有价值,还需要更努力。院长是渭南老乡,每次去检查琴房必遇见海平,后来就一直在说,你们每个人要能都像李海平一样努力,都能学好。海平毕业多少年以后,他还一直把这话挂在嘴上。海平以陕西省第一名专升本。毕业时跟一个女孩一起,举办了学院历史上第一个毕业生个人音乐会,大院长亲自题签“为母校放歌”,并亲自起草了《留校推荐书》,执意要把海平留在汉中。权衡之后,海平决定还是决定离开,走向更大的艺术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