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闻 来源:东方早报艺术评论
由郭沫若题签作序诗、齐燕铭题书扉页和魏绍昌先生作编后记的《养猪印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社会形势下的文化产物。无论从作品的创作规模、篇幅内容还是编辑形式的理想化程度看,《养猪印谱》都是方去疾、单孝天和吴朴堂三位的创作精华。然而,该印集在出版过程中曾经遭遇的一波三折之累,却又是他们在豪情满怀地投入创作时所未曾料到的。
印象中将要五十年了吧。一次,我从同道小友处见得一本北京朝花出版社新出的《古巴谚语印谱》,作者是方去疾、单孝天和吴朴堂。小友告诉我,此三者合作的印谱除此之外还有两种,一本是《瞿秋白笔名印谱》,另一本叫《养猪印谱》,并且都是带边款的。
那时候,我还是一个廿岁不到的小伙子,对书法和篆刻艺术充满了热情,对此道前辈更是有种崇敬之心。虽说自己对印章艺术一知半解,但对当时篆刻家的名字差不多都能熟知,尤其是那些名家之辈以及他们的作品风格。
(一)
大概和全国各地的情形相仿佛,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上海一地,为配合政治形势,体现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宗旨,这个现象除反映在文学刊物和音乐、舞蹈的演出外,时常还有国画院、文史馆等重要文化单位所举办的各类高规格书画展览。所谓高规格,除了内容,实际上也就是指人们熟知名家参与的或多或少而论。此外,沪地的出版物以及报章杂志中,也时常会刊登一些名家艺术创作。
那时,家喻户晓的《新民晚报》,无疑是一个上海市民所热心关注的文化窗口,茶前饭后一份晚报,从中了解天下大事和市井百态,已经成了人们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习惯。尽管《新民晚报》只有四个版面,然内容却十分丰富,尤其是《繁花》副刊,更是受到大家欢迎。我至今清晰地记得《繁花》上不断刊登的有如丰子恺、沈尹默、贺天健、关良、来楚生以及谢稚柳和唐云等老辈书画家的作品,特别是逢年过节,必见佳作刊出。
时常登有印章作品以及此类知识性文章,也是晚报区别于其他报纸的一大特点。彼时,在晚报上出现最多的,经常是方去疾、单孝天、吴朴堂三位先生的篆刻之作,有单独发表的,也有三者合作的。我至今还保存着当时犹如“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和“艰苦奋斗”、“埋头苦干”、“踏踏实实”,“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等好些印花剪贴,以及单、吴两位的《刻印座谈》和《说印》专栏的若干篇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