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夕阳正当红。他们,就在你我中间,就在生活当下,尽管没有年轻人那样艳丽,却有着让人赞叹的沉甸甸、金灿灿的果实,体会他们的生命之美,行为之美,运动之美,安静之美,从他们身上体会生命质量所在,体会用有限生命焕发出无限光芒的含义。
劲达民乐队:奏出民乐“晋中味”
记者 张莉芬
清晨,秋意袭人。
9月15日,走进位于市城区菜园南街的盛景华庭小区,一阵欢快喜庆的二胡声悠然飘来,在高楼间拖曳出悠长的回音。
“杜老师又开练了。”小区里晨练的张春亮一边拉伸,一边凝神聆听,“有晋剧曲牌迎亲的味道。”听着极具辨识度的旋律,张春亮的眼神亮亮的。
张春亮口中的杜老师,是劲达民乐队的发起人之一杜三会。他演奏的曲目,是乐队自创的晋中民乐《娶婆姨》片段。
今年73岁的杜三会,自称是一名不折不扣的二胡“发烧友”,从小到老与二胡相守相伴。“小时候在农村,自己动手做二胡;17岁参军后,在部队拉二胡。”老人介绍,转业后他先后在文工团、群艺馆工作,后来在老年大学从事教学20年,二胡是他喜爱的技艺,更是他寄托情感的“挚友”。
张春亮经营的劲达琴行,与盛景华庭小区比邻而居。在琴行组建的室内民乐队解散后,他一直想为弘扬民乐做点事。两个钟情于民间音乐的人一拍即合,决定组建一支以老年人为主的民乐队,由劲达琴行提供场地和乐器等。
“组建乐队,凝聚力是关键。指挥是乐队的灵魂,要有权威性、号召力。”考虑再三,杜三会找到了张相成。张相成是我市文艺界知名人士,曾任晋中艺校副校长,是国家二级作曲家,也是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奖”“群星奖”作曲金奖获得者。
两位志同道合的民乐达人很快达成共识,开始“招兵买马”。当然,他们会事先说明:乐队是公益性质,没有酬劳。
曾一起共事且在乐器演奏方面颇有建树的老伙伴来了,在业界有一定影响力的乐手来了,有过合作的高校音乐教师也来了……弦乐组、弹拨乐组、吹管乐组、打击乐组,一支集结了我市乐器演奏较高水准、编制较为齐全的民乐团逐渐成形。
在“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同时,两人开始确定演奏曲目。
“作为文艺工作者,弘扬民族文化是职责所在。晋中民间音乐资源丰富,晋剧、祁太秧歌、左权民歌、介休干调秧歌……都是我们创作的资源和宝库。”张相成介绍,无论是他作曲的“群星奖”金奖作品祁太秧歌小戏《偷南瓜》,还是“文化奖”金奖作品秧歌小戏《车夫》、秧歌音乐剧《小苹果红太阳不再挂泪》,无一例外都吸收了晋中民间音乐的精华。
“弘扬民族文化,提升晋中民乐水平!”两人很快确立民乐队的发展方向。
“晋中人演奏晋中作品,发扬光大晋中民间音乐。”围绕这一主旨,张相成开始为民乐队编曲。《闹社火》反映中国社火之乡闹灶火的热闹场景,吸收了祁太秧歌的音乐元素;《卖高底变奏曲》在祁太秧歌的基础上, 还有什么app能买球,进行了旋律、曲式、结构创新;《剪窗花》《娶婆姨》沿袭了晋剧的音乐曲牌;《乡音共鸣》以晋剧朝天子曲牌改编而成……民乐队成立3个月来,已先后排练6支新编晋中民乐曲目,并且数次参加市、区组织的文艺活动专场演奏会。
9月15日下午,又到了劲达民乐队的排练时间。14时30分开始,有队员提前到场,他们摆放谱架、凳子、乐器,研究曲目细节。15时,排练开始。在张相成的指挥下,队员们吹拉弹拨,合奏出一曲曲独具晋中特色的乐曲。
45名队员,平均年龄将近60岁。
“为了保证演奏水准,要求大家提前各自练习,在整体排练前一个一个过关,包括音乐、音准、感情、节奏等”,让张相成感动的是,严苛的要求并没有打消大家弘扬晋中民间音乐的热情,“每周两次排练,每次四五个小时,所有人风雨无阻。”队员中,有的因为排练,北京、榆次两头跑,有的自带排鼓、吊镲、大鼓等乐器,很多人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排练。
“听他们排练,真是一种享受!”每次排练,现场都围满喜欢音乐的观众。在盛景华庭小区附近居住的张华逢练必到,他说:“专业级别的演奏,水准很高。而且演奏的都是‘晋中味’民乐,很亲切。”
党恩夫妇:养护院里唱党恩
记者 李娟
走进晋中市老年养护院,入目可见院落干净整洁,文化长廊点缀其间,亭台花草掩映成趣。老人们围坐在一起,或聊天、或下棋、或看电视,幸福的笑脸、惬意的笑声,让这里增添了无穷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