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年来了,让我们以更加奋进的精神迎接新生活吧……
□宋新勇(河南郑州)
顶着凛冽的寒风,马年向我们飞奔而来。
十二属相里,马年的文章相对好作,为何?因为马的褒义词多,从成语中就可以看出,千军万马、老马识途、龙马精神、厉兵秣马、万马奔腾、鞍不离马甲不离身等。马进入人们的生活较早,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和马有关的故事,如“田忌赛马”。军事家孙膑把田忌这一方的马分为上等马、中等马和下等马,巧妙地与对方的马比赛,战胜了齐国君主的诸公子,赢得了齐威王对自己的信任。
在中国数千年的农耕社会发展历史中,马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古典文学里可以欣赏到马的存在、体会到马的影响。如李白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王昌龄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王维的“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杜甫的“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清代龚自珍的“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等。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人,对马的描写各有千秋。通过写马,有的反映了对朋友的友谊,有的描绘出战斗场面,有的暗示着对腐败政府的不满等。
尤其是在漫长的冷兵器时代,马在战场上起着独特的作用。敌我双方作战,骑兵相当于现在的机械化部队,跑得快,机动性强,杀伤力大。从西安出土的兵马俑可以看出,兵和马是分不开的,士兵穿着盔甲,牵着战马,仿佛随时要投入战斗。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吕布武艺高强,是公认的事实,但如果把他的赤兔马牵走,他的威力将大大减弱。成吉思汗、杨家将、岳飞等,他们都是骑射高手。“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旦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这里的“胡马”借代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南侵,主要靠的是骑兵。明代戚继光的“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也道出了当时行军打仗,骑兵是主力军。北宋初期的杨家将,在与辽国和西夏军队的战斗中,屡立战功,杀得敌人狼狈逃窜,主要凭借骑兵。《岳飞传》里也不乏对马的描写,岳飞的坐骑是一匹千里马,这匹马原来是一匹放荡不羁、不易被征服的野马,岳飞想骑上去,它又踢又咬又蹦又跳,不让靠近,岳飞凭着高超的武艺,才征服了它。
十二属相里,马其实是动物里最苦的,任人驱使,出生入死,毫无怨言。唐代诗人岑参曾写过“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的诗句,后半句最为传神,农历九月在内地,人们可能还穿着单衣,而在西北地区,凛冽的寒风竟然把马冻得缩脖藏尾,可见当时自然环境的残酷,托生个马,真不容易啊。
古人赞美马信手拈来的文章,让后人赞叹不已,那么当代诗人呢?笔者印象最深的是毛泽东的那首十六字令,“山,快马加鞭莫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诗人率领红军长征,冲破敌人层层封锁线,眼看快到陕北了,诗人的心情怎么能不兴奋呢?尽管在山上骑马有危险,但什么样的困难能阻止诗人与陕北红军会师的急迫心情呢?
革命战争年代,我军深知骑兵的重要性,许多部队都设有骑兵,1949年的开国大典,就有解放军的骑兵方队,他们头戴钢盔,骑着战马, 买球app多久到账,精神抖擞地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
解放以后,随着军事装备的更新,新式武器的不断出现,骑兵退出了历史舞台。马不协助人打仗了,但马的功能未消失。在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个时期,马依然是农村田地里的重要“劳力”。往城里运瓜果蔬菜少不了它。东北地区大雪纷飞的冬天,马拉爬犁是当地一景;云贵高原的茶马古道上的马队,经常在影视中出现。
电影里,和马有关的影片不少,如《白马飞飞》、《第一骑兵军》等。在《第一骑兵军》中有一段情节描写得非常感人,我方的骑兵大都战死沙场,战役结束,集合号响起,一匹匹战马在没有主人的情况下,,冒着战场的硝烟,驮着马鞍,跑到集合地,整整齐齐地站成一排,真像一队遵守纪律的战士。
马的好处如此多,引起了音乐工作者的兴趣,于是在一些文艺晚会上,观众经常可以听到“马铃响来玉鸟唱, 世界杯买球最少多少,我陪阿诗玛回家乡”,“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和“马儿哟,你慢点走哟慢点走”等优秀歌曲。如此多的歌曲都含有“马”字,十二生肖中的其他动物若有灵性岂不忌妒?
每天早晨,我们社区的一群老大妈,听着音乐在做健身操,这音乐就是二胡独奏曲《赛马》。《赛马》是一首著名的乐曲,欢快、愉悦、热情奔放。听着得得得急促的马蹄声,宛如把人带进了内蒙古那达慕大会。那是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场面,一匹匹白马、红马、青马、黄马、黑马、棕色马和枣红色的马,在观众的助威加油声中,争先恐后风驰电掣般地向前奔跑,身边带过一阵阵风。听着《赛马》这首曲子,有一种催人奋进勇往直前的力量,在督促着自己马不停蹄地向前走。
马年来了,让我们以更加奋进的精神迎接新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