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与您携手建设教师朋友的最温馨家园!欢迎赐稿!本刊栏目:教师文学|一代中师生|教育教学|留守儿童问题
八五届师范生
1
又一个塞北的秋天来临了。
金色的田野间,蓝盈盈的鸽子花儿开得正艳,活跃了整整一个夏季的昆虫们,依然热情地演奏着八十年代最流行的曲调,缠绵而悠长。此时像是众多的赛手们合奏着一首丰收的乐章,陶醉的人们一天天地沉浸在这种即将收获的喜悦之中。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充满诗意的秋天就是这么惹人遐思。
1982年的9月10日,一个平凡而又令人难忘的日子,新惠师范学校第一届学生班的新生正式开学了。
来自宁城县、喀喇沁旗、赤峰郊区和敖汉旗的师范生们,他们都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激动和喜悦,告别了亲人与朋友,肩负着沉甸甸的嘱托和重任,纷纷地奔往新惠这座位于石羊石虎山下的小城。
说是小城,确是小城。它的总面积只有18、13平方公里,城内的所有建筑西高东低地分布于贯穿小镇南北的孟克河的两畔。
“新惠”之称源自辽新州、惠州两地的字头而得名,它是敖汉旗政府的驻地。八十年代初,它一点也谈不上繁华,没有一幢高楼,一律是尖脊的平房,屋舍俨然。砂石铺成的马路,窄窄的。
但是它在那时却牢牢地吸引、聚集了方圆百里几代人探索、求知的目光,因为这里建有两所闻名全区的学校——新惠师范和新惠中学。
新惠师范学校成立于1960年的9月,至1982年20多年间,几经变革。学校主要招收民办、代课教师为主。1982年的秋季,开始招收初中应届毕业生,招生两个班,共100人。
新惠师范八五届的师范生,是历届师范生中最年青、最优秀的一届。三年后,他们将在赤峰市的教育战线上崭露头角,各展风姿。
中师三年,宛如一场梦一样转眼已成云烟。但是,八五届二班的五十一名同学,他们的青春烂漫的倩影,永远荡漾在孟克河的碧波之上;他们聚散依依的欢声笑语,依然回响在西山下的校园、小径;那段令人毕生难忘的美好的时光,永久地流淌在了记忆的长河里……
2
在人声熙嚷的新惠汽车站前,车来人往。
每一辆班车的出入总是因为乘客地拥挤而晚点了片刻,像个疲惫的老人似的从这里缓缓地走过,在它的屁股后面就扬起一阵呛人的烟雾,久久才慢慢地消散,马路两边枝繁叶茂的杨树上,已落满了厚厚的一层尘土。
车站入口处设有一块黑板,上面醒目地写着几个彩色的大字:“新惠师范新生接待处”。接待处的附近,几位负责的老师正忙碌地帮助刚下车的学生们把行李、箱子往学校的毛驴车上搬。校长魏振鹏亲自在接站处热情地接待着每一位新生。
我在前往学校途中的班车上,恰好遇见了我初三时的班主任武向臣老师,下车后,武老师领着我走到一位戴着眼镜、身材瘦高但精神矍铄的老人面前,对我说道:“这是你们的魏校长!”我用欣喜而敬重的目光打量着这位老校长,在我的眼里,他温文尔雅,好像是一位日本的学者。
后来我才知道,魏校长确实在日本留过学,日语说得相当流利。可惜就在这一年,他就离休了。
学校的另一位校长叫刘占荣,就是这位师范学校的校长,对我有知遇之恩。是他,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如果没有他对我的特殊厚爱,我就不会迈进新惠师范的校门。
学校距汽车站约5里路,校门口两侧的竖长型木牌上,用蒙汉两种文字刻写着新惠师范的校名。毛驴车把我们送到了校门口,从大喇叭里传来了一阵热情洋溢的男中音:“ 一年级新同学,你们好!在这金风送爽,五谷飘香的季节,你们来到了新惠师范,迈进了求知的大门……”。
这一天,将近百名的新生都是被毛驴车接送到了学校,尽管每个人的心情都不尽相同,但对这段欢迎辞,相信每个同学至今还会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