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送戏下乡。(通讯员 金鑫 摄)
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讲述潜江虾稻产业发展。 (通讯员 金鑫 摄)
内容提要
潜江有江汉平原皮影戏、荆州花鼓戏等5项非遗保护项目入选国家级名录,数量位居全省县市区前列。
近年来,潜江加大对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创新机制打造精品力作,探索师徒传帮带培养传承人,以抖音直播、送戏下乡等多种方式推广,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潜江花鼓戏何以越唱越火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琼瑶 通讯员 杜少华
10月12日,应湖南、安徽等地的邀请,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常务副院长何小洲带着50人的团队,开始了新的巡演。
走出潜江、走出湖北, 世界杯让球比分怎么买,这支团队已是司空见惯。在此之前,黄冈、襄阳等地也发出了邀请,剧团演出的《红荷》《情缘》等剧目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近年来,一些地方戏逐渐走向没落,而潜江花鼓戏却越唱越红火。为何有这样的差别?他们有何独门绝技?
7个月打磨1个剧目
2022年,第三届湖北艺术节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上,《河西村的故事》压轴登场,引得观众拍手叫好。
这是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精心打造的现实题材大戏,该剧围绕潜江虾稻产业发展的主线,以小人物折射出改革开放40年来的乡村巨变。
台上1小时,幕后却付出了7个月的努力。
该剧编剧、国家一级编剧周慧为了寻找创作灵感,数次到河西村的原型——潜江市熊口镇赵脑村蹲点,几赴华山、莱克公司寻找素材。
《河西村的故事》一经首演,便受到热捧。随后,在北京、湖北、湖南、河南等地巡演40余场。
尽管好评如潮,剧组并未就此满足。每一次演出之后,都会根据现场观察和专家反馈的意见,再精心打磨修改细节。
“有时为了创作一部好作品,前期酝酿时间长达一两年。”周慧深有感触地说。
一心一意造精品,正是该剧团历经数年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成立于1956年,前身是潜江市荆州花鼓剧团。2022年,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划转为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构。在政府的“全额保障”下,剧团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花鼓戏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
为了鼓励“出精品”,潜江市政府不遗余力地支持。2022年,潜江曾斥资近700万元,支持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创作大型现代花鼓戏《生命童话》,该剧讲述了一群艺校学子毕业进入剧团后,排演抗震救灾戏的故事。3年间,该剧在全国演出近30场次,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和喜人的经济效益。
在鲜明的指挥棒下,一批精品不断涌现。《家庭公案》《原野情仇》《生命童话》《河西村的故事》等精品剧目先后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旅部“文华剧目奖”“文华大奖提名剧目奖”等国家级大奖。
跟踪培养“好苗子”
戏曲事业难以繁荣,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人才青黄不接。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从2022年起,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与湖北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开办花鼓戏班,定向培养演员。
“学员每年3万元的学费,由省文旅厅和潜江市财政共同承担。”剧团办公室主任金鑫介绍,第一期花鼓戏班有36名学员,他们经过4年学习后,今年全部回到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实习,成为新一代花鼓戏演员。
戏剧是“角儿”的艺术。为培养名角,潜江实施“名家工作室”工程,采取名师带徒方式,培养有灵气、有悟性的青年演员。市财政拿出经费,返聘国家一级演员胡新中、李春华回到剧院,手把手传授技艺。
1989年出生的付潜芬,是剧团的一名青年演员,在“师傅”胡新中的指导下,很快脱颖而出,在《卖水》《廉锦风》《五女拜寿》等20余台剧目中担任主演。昔日的“新兵蛋子”,一路成长为当家花旦。付潜芬的经历,也给了许多新入行的演员极大的信心。
如今,老中青三代演员同台竞技,成为一大看点。花鼓戏《红荷》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而创作,剧中胡新中、付潜芬、答沙等三代演员共同担任主演,可谓各美其美。
视野不局限在潜江,剧团每年选派一批演职人员,以委培的方式送到上海戏剧学院等院校脱产学习编导、音乐、音响、舞美等专业知识,开拓视野,提高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