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里,《红楼梦》序曲一响,陈晓旭所饰林黛玉、欧阳奋强所饰贾宝玉的面影一出,眼泪便开始止不住地奔流。想起30年前青涩的青春,每晚看荧屏上的《红楼梦》,焦急地等《引子》响起,绝望地听终曲来临,似乎一天中最美妙的光阴就这样不情愿地结束了,唯一的盼望就是它们第二天会再度响起。那是懵懂的生命里最初的启蒙课。走路,吃饭,念书,与心仪的男生对视……青春期每个胡思乱想的瞬间都有《红楼梦》曲在画外相伴。30年过去,对《红楼梦》组曲的倾听从未间断,87版电视剧也看了无数次。今夜,当近万人聚在一处,一起凝视舞台上的剧中人青春如幻的脸、演员人到中年的面容,30年光阴的灿烂和沧桑,剧中人和剧外的自己,已没有分界……许多人在哭,也许是感到30年走过,由不知自己的命运为何,到大半已看清自己命运的面孔,这是最惊愕、无奈而又令人心醉的悲恸。而《红楼梦》组曲最彻骨地表达了这种悲恸……”
2022年6月17日,评论家、剧作家李静在聆听了“87版电视剧《红楼梦》开播30周年再聚首纪念音乐会”后,写下上面这样一段日记。
那晚,更让她心潮难平的是,她在台上见到了这套《红楼梦》组曲的曲作者王立平,“一位银发戴眼镜的文气老者走上台去,那是我想象中他30年前谱曲时的模样。这位令世人缠绵悱恻了30年,拨弄人心的作曲家啊, 足球裁判买球怎么办,他作曲时居然那么年轻!”
是日,人民大会堂,节目尾声,到场的全体演职人员在台上再次唱起《枉凝眉》:“想眼中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那动人的旋律最终汇成全场上万观众的合唱,曲终人不散——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青衫打湿的人中,王立平彼时的心情恰如他30多年前给《红楼梦》组曲定的基调——满腔惆怅,无限感慨。
1、不解其中味
“走上音乐这条道路对我而言是命该如此,从小就喜欢,除了音乐就没想过要干别的。”
1954年,全国十个城市各选一名优秀少先队员组成中国少先队代表团,到匈牙利参加国际夏令营,12岁的王立平作为长春市的代表入选。第一次出国看世界,开阔了这个少年的眼界,也对他产生了很大的触动,他了解到世界上原来还有那么多伟大的音乐家和好听的音乐。
回程中告别莫斯科的夜晚,一行10个孩子在红场上漫步,聆听克里姆林宫午夜的钟声,畅谈各自的理想,“有人说想当教师,有人说想当留学生,还有人说想当工程师,而我非常肯定地说自己将来要当音乐家。”
12岁就立志当音乐家的他, 买球在哪个平台买才好,却更早就受做音乐教师父亲的影响爱上了音乐。
王立平的父亲酷爱民族音乐,甚至是痴迷。小时候,为了听几首好听的曲子,他甚至会带上两个窝窝头,随着送葬的队伍冰雪地里走上几里路。他喜欢吹笛、吹箫、拉二胡,后来做了音乐教师,带了不少学生。
“记得小时候父亲对我说,他曾在一个雾气蒙蒙的早晨,独自站在山边的泉水旁吹管子,一个人用音乐与大地呼应。悠扬的管乐声顺着泉水传到很远很远,那种独占万泉的感觉令我神往。后来我自己也尝试吹箫、吹笛子,有时一晚上吹一整支曲子,从头到尾是我自己编创的,有时候边吹边流泪……我想,我这种多愁善感的性格可能也为日后创作《红楼梦》组曲播下了种子吧。”
1954年11月,因为国际夏令营而耽误了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考试的王立平来到天津,参加了学校为他一个人开的专场测验。考试合格,他成为这届少年班的第24个成员。盛中国、殷承宗、李淇……此间的少年,后来很多都成为影响中国音乐的重要人物。
在选择专业时,著名小提琴教育家盛雪对他说:“跟我学小提琴吧,我可以教你。”大提琴主科老师王连三也对他说:“学大提琴,做我的学生吧,你手的条件很不错。”
可小小的王立平却自有主意:“我说我要学作曲。因为作曲这个职业特别能使上劲,特别能抒发自己的情感。虽然唱歌和演奏也能抒情,但作曲能给人自由创作和想象的空间,那种无中生有的感觉特别好,可以完全按照我的意志和感受自由发挥。”
因为当时少年班没有设立作曲指挥专业,他被安排在钢琴专业。可初中二年级起,他已经开始了自己作曲的探索,试着写一些小的钢琴曲。
在中央音乐学院,在专业课程之外,他发现了一个更广阔的艺术海洋,那是学校图书馆,文学、美术、建筑,广读“杂书”,让他模糊地感觉到了艺术之间的相通,在日后认识到——一切艺术首先是文学的构思。
下一篇:中国十大经典古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