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部经典红色影视剧作品,融合了家国叙事和革命精神,历经百年传承,为各个年代的中国观众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进入新时代,90后、00后年轻人对于主旋律题材的热忱又被一再验证,已成为当今青年文化的一部分。
带有“红色基因”的经典影视作品,能为青年带来怎样的精神力量和成长养分?
往昔岁月中,一部部经典红色电影、电视剧作品,融合了家国叙事和革命精神,为各个年代的中国观众留下难以忘怀、不可替代的银幕记忆。红色基因和革命薪火,经历百年传承,透过银幕和荧屏的光影呈现,愈发强烈地吸引和感召今天的中国青年。
革命战争年代中舍生忘死、无坚不摧的精神,是经典红色电影的核心价值力量。带有红色基因的影视剧,发展至今,则演变出更多新样态,以贴近当下生活的叙事手法探讨新时代人们对“历史”和“家国”的新理解。
讲述红色故事的影视作品开始“霸屏”,获高口碑和高收视率,受到年轻观众的追捧和喜爱。在建党百年的2021年,电视剧《觉醒年代》中“信仰”的感召,让无数95后、00后观众感动落泪;7月1日上映的电影《1921》和《革命者》,将会让青年观众重返建党历史现场,思考何为真正有意义的青春。
过去大半个世纪里,“红色基因”影视作品,影响过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成长。在岁月的时间轴上,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这些影视作品始终都是青年成长的“光影养分”。
战时岁月,红色电影吹响斗争的进军号角
回望最早的红色影视作品,当追溯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岁月。
在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年代,电影作品传播了中华民族的革命精神,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程,是中华民族革命精神最直接的投射。
1935年5月24日,电影《风云儿女》在上海金城大戏院(今天的黄浦剧场)首映。也正是因为这部电影,观众第一次听到了雄壮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
许幸之导演的《风云儿女》讲述了东北流亡诗人辛白华在抗战期间,因为挚友梁质夫的牺牲,从只顾享乐到投入抗战的故事。影片中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在民族“生存与毁灭”的危急关头唱出了时代的主旋律,吹响了抗战时代的进军号角。
导演许幸之曾经回忆,他接手《风云儿女》的拍摄之时,电影文学剧本中有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和插曲《铁蹄下的歌女》的歌词部分,其实都是空白的。后来,去监狱里探监的同志,辗转带来了由田汉在狱中写在香烟盒包装纸背面的一段歌词——这就是《义勇军进行曲》的原始手稿。
随着《风云儿女》在各个影院的播映,《义勇军进行曲》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巨大的反响,成为流行极广的抗战歌曲。
抗战期间,抗日救亡是红色影视的经典主题之一,在此期间涌现了《延安与八路军》《保卫我们的土地》《热血忠魂》等影片。
新中国成立后,红色电影观照历史和现实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上世纪60年代,表达新中国、新社会、新生活的理想,成为了这一阶段影视剧的共同主题。这一时期的许多电影取材于历史和现当代小说创作,故事内容和美学形态与中国革命历史进程息息相关,从而实现对历史和现实的社会主义叙述。
《烈火中永生》《革命家庭》《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影片传达出对革命先烈的敬仰;《林海雪原》《地道战》《南征北战》《红日》《英雄儿女》等革命战争题材影片,展现了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
1951年上映的《白毛女》,根据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的经典歌剧改编,讲述佃户杨白劳之女喜儿反抗地主黄世仁迫害而逃入深山,因残酷的环境和悲惨的生活而致使头发变白,经革命军队的解救重获新生的故事。当时年仅22岁的田华扮演喜儿。影片在全国上映后,盛况空前,郭兰英演唱的《北风吹》《扎红头绳》传唱至今。
1965年上映的电影《烈火中永生》,改编自小说《红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重庆,江姐在丈夫被敌人杀害后,去华蓥山区参加农村武装斗争,由于甫志高的出卖,她和许云峰被捕,他们在狱中保守党组织秘密,同敌人展开顽强斗争的故事。
革命战争年代中舍生忘死、无坚不摧的精神,成为了该时期红色电影的核心价值力量,给几代中国观众留下难以忘怀、不可替代的银幕记忆。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1959年上映的电影《青春之歌》,是北京电影制片厂在国庆10周年推出的影片。《青春之歌》根据杨沫创作的新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正面描写学生运动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讲述大户人家之女林道静自“九·一八”至“一二·九”这一历史背景下的觉醒与成长并投身革命的故事。
该时期,还有一部反响极为热烈的影片,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反映中国共产党在隐蔽战线上的英雄人物事迹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