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神曲歌手,短短二十年里,如今看来也已经是同人不同命的两个物种。
早年如《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之于雪村,“QQ音乐三巨头”之于许嵩、汪苏泷和徐良,这些代表作或者出圈名号,或多或少都代表当年神曲的影响力。而且很重要的是,哪怕带着网络歌手的标签,人还是会被记住的。
他们代表的是一个网络神曲歌手群雄逐鹿的时代。十年前,徘徊于唱片工业之外的网络歌手得益于互联网的普及,在互联网上发布原创作品以实现了草根音乐人的突围,甚至许多唱片歌手也难以望其项背。
如今,在抖音、快手分庭抗礼的短视频时代,草根音乐人们仍然在二进制的世界里开疆拓土,以更快的速度制造了一大批神曲和歌手,只是大多昙花一现,神曲歌手更是大多查无此人。
那么,为什么在短视频时代,神曲歌手都“消失”了?
批量制造时代在算法时代,我们看到的内容一方面越来越圈层化,另一方面则是越来越趋同了。
现在,打开抖音、快手,很可能第一个视频是港片混剪,配乐是“把你的心给我,把你的爱给我”;第二个视频是女歌手在闹市中,她唱“送你三月的风,六月的雨,九月的风景”;再下一个视频,男歌手在影棚中,他唱“取一杯天上的水,照着明月人世间晃啊晃”。
展开全文
而在今年夏天,大众还沉迷于“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的洗脑旋律;去年,大家都在“来,左边跟我一起画个龙,在你右边画一道彩虹”;而在小潘潘翻唱《女驸马》被热议之时,我们才想起来当年被“我们一起学猫叫”支配的恐惧。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8.73亿,人均单日使用短视频应用的时长为2小时。短视频超高的用户使用时长,也为歌曲的营销提供了一个极大的公共领域,年龄、地域、兴趣圈层等区隔被打破,一首精心设计的歌曲常常能引发全民欢唱。在这样的诱惑和前景下,总有大批量的音乐进入短视频平台,等待一个“天南海北、黄发垂髫、尽被洗脑”的契机。
与此同时,这场受众注意力的争夺战中,流行音乐的更新迭代速度被加快,歌曲的生命周期被缩短至几个月,甚至几周。今天还在唱“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明天便已是“super idol的笑容都没你的甜”。
为最快征服受众的耳朵,创作者们已经摸索出一套神曲制造的“流量密码”。
而耳虫,就是神曲制造的要义。“耳虫”,即earworm,是指歌曲或其他音乐作品的某个片段不由自主地在脑子里反复出现并且不受大脑控制的现象。神曲制作者为了抓住大家的耳朵,短时间内形成传唱度,就会乐此不疲地制造“耳虫”。
一遍会哼,两遍会唱,三遍挥之不去。为实现这样的效果,神曲的歌词和旋律往往会出现大量的重复。
此前,网易数读曾经统计过50首抖音热歌,发现平均歌词的重复率高达85%,例如先后一统抖音的《我怎么这么好看》和《热爱105°的你》,歌词的重复率分别高达94.45%和88.52%。
而在对歌曲和弦使用的统计中可以看到,神曲千千万,而用到的和弦主要就三套,即万能和弦、卡农和弦和1645和弦,这三套和弦写成的歌曲在神曲中占比高达73.33%。
完成一首神曲,要在短视频平台传播开来,则有赖于歌曲的视觉化。此时,神曲多以BGM的形式出现在种类繁多的短视频中,歌曲与视频联动,可视化的要素让歌曲在人们的脑海里更加根深蒂固。而一些神曲在起量后,还会经由网友的大量二创,实现二级乃至多级传播,甚至还会实现跨平台的链接和导流,大批量地流向Bilibili、微博等“造梗圣地”,直至全网爆红。
曾几何时,只要表现正能量主题的“微短剧”落幕,我们就知道接下来要响起“正道的光,照在了大地上”。现如今,经过油腻网红“田一名”的努力,周杰伦的《给我一首歌的时间》总会唤起人们对于面无血色的“人类高质量男性”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