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前胡戈神作《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到底改变了什么
2021-03-27 23:08来源:声道
原标题:13年前胡戈神作《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到底改变了什么
「声道」第41篇人物特稿
文丨熊志
80、90后一代,也许无法忘记胡戈,那个爆款视频的创作者,以及他与陈凯歌的那场时代纠纷。
十三年前,陈凯歌转型商业片的试水之作《无极》,被不知名的网友胡戈用《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狠狠羞辱了一番。职业生涯的最大败笔,多了道脓疮,气得跺脚的陈凯歌,甚至喊出了那句“人不能无耻到这样的地步”,扬言要起诉到底。
两人的争斗,随着胡戈的道歉而终止,但《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却意外成为网络恶搞文化的开端,拉开了网络无厘头的序幕。
随后几年,基于二次剪辑加工的恶搞片,如《中国队勇夺世界杯》、《鸟笼山剿匪记》、《网瘾战争》等接连问世,成为论坛时代的爆款。
爆得大名的胡戈,因此收获“恶搞第一人”称呼。十三年后,胡戈依旧活跃在互联网上,只是没了知名度的加持,活成了一个低调的凡人。
那场恶搞风波,到底改变了什么?
01
今天的互联网上,还能找到当年陈凯歌恼羞成怒的证据。
2006年2月,陈凯歌携《无极》抵达柏林参展,记者一提到《馒头血案》时,心情大好的陈凯歌,抑制不住激动,“已经起诉他了。我们一定要就这个问题解决到底!”
胡戈道歉,并没有平抑陈凯歌、陈红夫妇的怒气。陈红的经纪人,正色厉声地讲道,“仅仅就是一句简单的道歉,恐怕太轻松了”。
展开全文
陈凯歌有理由愤怒。《无极》拍了3年,投资3.5亿,“瞄准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结果连香港金像奖都颗粒无收,其网络下载量,也敌不过从构思到制作不到10天的恶搞短片。
那可是拍出了神作《霸王别姬》的大师,心理落差让陈凯歌将转型失败的怒火,全部转移到胡戈身上。倒是网友和媒体站了出来,让这场论争呈现出一边倒的架势。
还是自由撰稿人的和菜头,在《新京报》上以模仿陈凯歌的口吻写道,“人不能无趣到这样的地步”;《南方都市报》则刊出张晓舟的文章,直言“《无极》才是没谱的搞笑片,而《馒头》反而是真实的”。
就连同行曾志伟,也忍不住质疑,“怎么会用这件小事炒作呢?”
陈凯歌最大的对手张艺谋,被问到“如果你的电影被人在网上恶搞,会有什么反应”时,洒脱地答道,“我不介意,我会与民同乐”,让陈凯歌显得颇为难堪。
这场论争,版权问题至始至终都像是边缘话题在外围打转。胡戈代表的草根力量,被纳入到反精英的叙事框架中后,获得到了道德上的优势。
人们喜闻乐见这种吐槽,或者用时髦的话讲,叫“解构”。
倒是被推向前台的胡戈,没有因道义加持而负隅顽抗。他像有顾虑的凡人,而非斗士,在陈凯歌面前低头认怂,反复强调自己没有恶意,甚至用祈求的语气对媒体喊话:
“我没钱打官司,他们能不能不要起诉我”。
02
对小人物胡戈而言,这场风波如果非要说有所改变,也只是让他信心大增,改行做了视频导演。
在被陈凯歌威胁起诉前,他的兴趣覆盖音乐、歌舞、美术、影视;小学学钢琴、中国画,中学学架子鼓、霹雳舞,大学时又学了电吉他、电贝司、现代舞;毕业后当主持人,当音乐制作人,当录音师,还卖音乐器材。
看得出他是个“好奇心很重”,职业规划又颇为混乱的青年,一直在寻找自己的人生正轨,直到《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出现。
在这部20分钟的短片里,他以电影《无极》、《中国法治报道》以及上海马戏城表演的视频为素材,重新剪辑加工,赋予了《无极》新的故事性,得以病毒般传播。
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