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朝历代,乞丐都是令人头疼的问题,虽然谁都不想当乞丐,但有时他们也很无奈。民国时期,当时的上海滩繁华如十里洋场,但即便如此也乞丐遍地,租界为了面子工程,他们决定取缔乞丐,一霎时乞丐真的是感觉到了寒冬将至。不过,“有头脑”的乞丐选择了转型,凭借着三种方式也过得十分滋润。这些乞丐究竟有什么本事呢?如果您也想知道,下面小编就来给您从头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民国时期,上海是我国最发达的城市,灯火通明,歌舞不休,被誉为“东方巴黎”和“东方纽约”,形形色色的人怀揣着发财成名梦闯荡上海滩,但残酷的现实表明成功的往往都是少数人。走在上海滩,能看得见的地方是灯红酒绿,洋车豪宅,而看不见地方却乞丐遍地。据专家们统计,当时上海滩的乞丐数量有10万多人,他们散落在各个角落艰难的求生,而其中大部分乞丐还被“乞丐头子”管着,根本毫无自由可言。
专家们表示,上海滩乞丐都是有组织的,首先他们将上海分为了八个区域,然后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帮主”,并规定乞丐不允许跨区乞讨,如果违反规定被发现就是一顿暴打。如果有人想做乞丐,还必须向本区域的“帮主”贡献财物,否则就成了“非法行乞”,被抓住自然少不了一顿打,因此乞丐的日子绝对不是好过的。除此之外,上海滩为了顾及自己“脸面”,也还是有意识地要取缔乞丐,尤其是当时的租借区域,比如法国租界,英国租界等,只要看到区域内有乞丐,便立即抓捕关入巡捕房。如此一来,乞丐变成了过街老鼠,白天基本上不敢露头,只能等晚上偷偷摸摸得出来行乞,并且还要时刻警惕,就像和巡捕房打游击战一样。然而,有些乞丐比较聪明,他们开始摒弃传统的乞讨方式,发明了不一样的乞讨新套路:
第一:这些乞丐首先换身衣服,即便是旧衣服也要穿得干干净净,不再是传统乞丐邋里邋遢的模样。然后这些乞丐就站在桥边等着,看到有黄包车拉人过来了,就立马迎上去在后面推车,将黄包车轻轻松松推上桥,最后这些乞丐再以此为由向乘客要点钱。还有乞丐在舞厅,或者饭店门口等着,看到有人来了立马上前去开车门,并将他们引入舞厅或饭店,最后往往也都能获得一些“小费”。尤其是在下雨天,很多人出门忘记打伞,这些乞丐就在路上帮人打伞送回家,有些好心人不仅会给点小钱,甚至还会请乞丐吃顿好饭。
第二:还有些乞丐干起了“跑腿”。在上海城隍庙附近,每天来烧香的人不计其数,于是有些乞丐换了干净的衣服,然后帮人购买香烛,并以此换取一些小钱,比如走不动路的老年人,或者裹小脚的老太太。另外,有些乞丐还给帮卖香烛的老板介绍客人,并约定一个客人给多少钱,如果人多,一天甚至可以赚好十几块钱。在当时,还有一些有文化乞丐不仅拉客,还给外地来的人当导游,告诉他们城隍庙的历史,如何正确地烧香,到最后也能获得一笔不菲的收入。不过,这要求嘴皮子利索且肚子有货,一般乞丐是不行的。
第三:有些乞丐不想出力,也没有才华,于是就转行干起了收破烂的,他们不再上门找人要钱,或者要食物,而是挨家挨户地问有没有破烂,不管是锅碗瓢盆,还是旧书或烂纸,甚至是旧衣服,或旧鞋子,全部都一网打尽,然后分门别类的整理好送到其他地方卖掉换钱,这样一来比乞讨获得的钱还多,而且还不会被巡捕房满城的追赶。除此之外,有些乞丐为了稳定,也开始寻找一些稳定的工作,比如送报纸,扫大街或者搬行李等等,总之他们都找到了比乞丐更好的生财之道,久而久之也摆脱“乞丐”的名号成为了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