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北京广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合唱团唱响《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隽辉/摄
中国青年报北京10月1日电(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樊未晨)当最后一架飞机喷着彩色烟雾飞离,偌大的广场归于宁静,仿佛想给人们留出更多回味的时间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清晨我放飞一群白鸽/为你衔来一枚橄榄叶/鸽子在崇山峻岭间飞过。”
武俊极、侯张奕涵、陶益晨、李润童4个身着纯白服装、戴着鲜艳红领巾的孩子站在广场上,用甜美的声音唱出对祖国母亲的生日祝福《今天是你的生日》。这时,他们身边8名指挥同时扬手,当指挥的手势轻轻按下的刹那,4名小朋友的领唱汇入合唱,此时由3000名来自首都各大学、中学的学生组成的广场合唱团,以一曲无伴奏合唱拉开群众游行的序幕。
歌声响起的那一刻,4名小领唱成为全世界目光的焦点。孩子代表着未来和希望,因此天籁般的童声响起之时便成了今天广场上最打动人心的瞬间。
“他们能作为领唱站在3000余人合唱团的最前面并不容易。”此次童声领唱的训练教师介绍,这4名同学通过了年龄、声音、形象等多方面考核和训练,之所以如此严格就是希望能够表达出孩子们最天真可爱、最纯真纯净的声音和对祖国最真挚的情感。
其实,参与领唱训练的并不只这4个孩子。在他们背后,有一个由18名小学生组成的领唱组。他们中的每个人都经历了从选拔到专业训练再到合练提升的全过程。
18个孩子,年龄在7岁到12岁之间,来自北京不同小学的合唱团、少年宫合唱团以及社会合唱团体。虽然他们音色出众、表现力很强,但要想让他们在广场上唱出“天籁之音”还要进行艰苦的专业训练。
“孩子们的训练主要经过了3个阶段。”国庆阅兵式(3000人)大合唱训练指导专家、国庆阅兵式大合唱中童声领唱训练指导专家许德昌老师说。
许德昌老师是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金帆合唱团的指挥,他带领合唱团参加过很多“国家级”的任务,除了“一带一路”文艺晚会的演出,他们还在中俄建交六十五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走上了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大剧院的舞台。每年的“国家公祭日”,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担任童声合唱的也是他们,今年也不例外。
第一个阶段是基础训练。许德昌老师把手掌立起,放在自己的口鼻处,对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一边示范一边说:“第一步要从张口开始练,嘴怎么张、张多大、如何吸气,训练要从这些最基础的动作开始,指导他们在有情感支配下的呼吸练习,建立起一种能唱歌的状态,并且把自己最美的声音唱出来。”
虽然孩子们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但是十几个孩子的声音特点、演唱水平和能力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别。许德昌老师手中有一个笔记本,每个孩子都占用了其中的若干页,笔记本上有每个孩子的照片,每个孩子声音的特点、优缺点,还有每个孩子每天的训练情况,“这样我就知道下一次如何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了。”许德昌老师说。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在他本子上看到关于其中一个孩子的记录:7.31:无笑肌、音量出不来;8.3:声带夹不住、气不足;8.14:强化咬字
完成了基础训练之后,十几个孩子便进入到第二阶段艺术表现力的训练,这一阶段主要针对孩子们的声音、表情和体态的表现力。“艺术表现力是建立在声音表现力之上的。”许德昌说。
因此,指导老师对孩子们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朗诵训练。先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练,把每个字用最饱满的方式读出来,然后是一句一句地练,“要帮助孩子们找到每一个句子中的逻辑词,练那个词不要大声,而是要深情唱出。”许德昌说,比如“今天是你的生日”这一句,“你的”代表的是“祖国母亲”,就要让孩子们唱出内心的深情。
当这些训练结束,便进入“自信自如地演唱”的训练阶段。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把之前所有的技术训练都归零,让别人看不出孩子们的演唱技术而只是感受到他们的艺术表现力。“最终要呈现出来的状态是最大限度地保留他们声音中最纯真的最纯净的声音。”童声训练指导老师贺佳说。
虽然,18个孩子最终在团队中的位置不同,但是,对于参与了领唱训练的这18个小学生来说,这个夏天就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正如一个孩子所说:虽然暑假没能出门旅游,但是这个暑假的经历让我终身难忘。
如果说由中小学生组成的行进管乐团是群众游行队伍中表演时间最长的方阵的线名大中小学生组成的合唱团则是在广场上停留时间最长的团体之一。他们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一起,从阅兵仪式开始一直坚持到群众游行结束。
其实,在广场坚持时间长,并不是这支学生合唱团的“过人之处”,更让人佩服的是,他们要在没有“耳返”、缺少视频提示的情况下,在巨大的室外广场上,3000人同时唱响每一句歌词、每一个段落。
“尤其是群众游行开始时的那首无伴奏合唱,在无伴奏的情况下,3000人不仅要同时出声还要同时找到音准,这绝对很难。”国庆70周年分指挥训练与合唱总指挥李刚教授说,这3000名合唱团成员中,系统学习过音乐专业的只有200人左右,其他2800人基本都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他们是一群有一定音乐素养、分散在各学校合唱团的音乐爱好者。
那么如何让3000名合唱成员“神同步”呢?“靠的是21个分指挥。”李刚说。
李刚老师介绍,这21名分指挥均来自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涵盖大二至研三年级,其中有7位是指挥专业的学生。
要想让3000名合唱团员“神同步”,这21位分指挥首先要做到动作完全一致和统一。
“最难忘的就是在平谷集训的那段时间。”已经升入研三的分指挥丁超男说,集训时分指挥的训练和生活完全是半军事化的,每天训练时间超过10个小时。
众所周知,指挥的工作是要站着完成的,所以,他们每天训练至少要站立六七个小时。“真的是很累呀!”丁超男说。
为了让每个人的动作都完全统一,分指挥在集体训练时通常都会站成两排或者是U字型。这样每个人都能像“照镜子”一样看到别人的动作;为了让每个人每次抬手的高度都一样,他们训练时也像参加阅兵的军人那样拉起了绳子;女生为了增强手部力量,也会在手臂上绑上沙袋训练
就这样,当集训结束时,21个分指挥的动作已经高度一致了,只要一听到音乐,每个人的手就会条件反射般的摆到位。
但是,当21个分指挥分配到各个片区进行合练的时候,之前已经达成的同步很快被破坏了。
“每个合唱团都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合唱团在不同的合唱厅唱出来的效果也会不同,更何况这3000人来自大、中、小50多所不同的学校。”分指挥训练专家组成员刘文栋老师说,集训结束后,21个分指挥所要经历的才是真正的挑战。
“确实,如果我们初期的训练是为了一致性,甚至可以把他们训练成节拍器,那么到了后期,训练的重点就是既要一致同时还要有表现力了。”李刚说,分指挥要在既保证统一、一致的基础上还要把3000人的情绪全部调动起来。
“我们在每次合练之后都进行分组讨论,讨论每一首歌的处理细节,如何既调动他们的情绪又能把调动起来的情绪统一。”丁超男说。
就这样,在一次次的讨论、合练后,这些还是学生的分指挥们不仅在技术上更加游刃有余,他们还强烈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
“以前我们总把爱国挂在口头上,现在我感到了自己内心的那股力量。”分指挥、22岁的芦雅晨说,为了更好地把握这些歌曲,她们在训练中的某个凌晨自发地从学校出发,骑着自行车来到了广场,看升旗,“这不是我第一次看升旗,但是那一次看着国旗升起的刹那,内心的激动无以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