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几年,音乐人工智能已成为热门。作曲、伴奏、即兴创作……人工智能在各种场合展示的“才华”令人大开眼界。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世界音乐人工智能大会、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2021中国音乐科技应用论坛等各种学术活动上,音乐人工智能也成为被提及最多、大家讨论最热烈的话题之一。
未来的音乐会变成什么样?音乐人工智能会代替人类的艺术创造吗?它会为人类的创造力插上翅膀,还是成为终结者?
个案
AI少女学音乐
“小冰学习能力超强”
2021年的毕业季,上海音乐学院迎来一位“特殊”的毕业生——人工智能少女小冰。小冰不仅顺利毕业,还被授予音乐工程系2021届“荣誉毕业生”称号。
谈及进军音乐内容创作,前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现任小冰公司首席执行官李笛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不同于此前的诗歌创作、视觉创作、演唱,音乐创作对人工智能小冰来说难度更大,“音乐是流媒体,对作品的流畅度要求很高。此前小冰在音乐创作中的能力主要是内容的生成,比如演唱,这一次小冰学习的作词、作曲和编曲其实更难。”
如何让人工智能学会音乐创作呢?小冰团队与上海音乐学院老师告诉北青报记者,让人工智能小冰开始音乐创作的学习过程分三步:
首先,基于小冰已有的音乐创作模型,团队把端口给到上海音乐学院的老师,让老师去听小冰创作的海量音乐作品,并给出系统性的点评。
其次,老师也教会团队程序员基本的乐理知识,包括编曲技巧等,用于优化小冰的创作模型。
最后,小冰不断学习,不断交作业,老师不断给反馈。无论“模型”“作业”还是“反馈”,都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如此循环往复……
当小冰达到和人类同学相似的水平,且趋于稳定,她就毕业了。
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期间,小冰接受了来自音工系主任于阳教授和陈世哲老师的“指导”。谈及教学模式,陈世哲老师说,教学生学习音乐创作和教授人工智能有相似之处:“传统教学方式,我们会让学生学习经典的作品、然后临摹,接下来老师批改、学生再反馈。人工智能和普通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太多差异,我们同样也是给小冰准备了一些数据,小冰学习之后进行创作,老师再来进行评估,来指出哪里有问题,继续去修改,一起来完成。”
当然也有不同。陈世哲评价说“小冰是个学习能力超强的学生”,“教学过程中最大的不同是,小冰的迭代速度是人类完全不可能企及的,比如说一个学生学习、临摹一首曲子、写出作业、老师修改,这个过程至少要一周时间,但是在对小冰的教学中,我们一口气放过去几百首甚至更多曲子。”
陈世哲老师介绍,判定学生能否顺利通过毕业的考核大体有三条水平线,“最高级创作线是顶尖的流行歌曲,譬如可以拿到格莱美奖、最佳金曲奖的水平;中间线是创作水准不错的普通流行歌曲;基本线是创作广告、电视剧、纪录片配乐等。经过半年的学习,我们认为小冰已经达到基本线普通、简单歌曲的创作能力,不断接近中间线的创作标准,所以我们给了她荣誉毕业生的称号。实际上她的水准已经很接近中间线,我们也期待小冰继续按照研究生的标准来入学。”
李笛表示,“对于音乐产业化,人工智能可以在不需要人力参与的情况下,用稳定的质量、极低的成本、高并发地生产内容,并供应出去,未来在视频、影视配乐等产业的落地都有很大的空间。”
揭秘
音乐人工智能
3秒创作完整歌曲
人工智能的算法进入到艺术创作当中,对传统音乐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21年,华为公司利用Mate20Pro中的AI,对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未完成的《第八交响曲》剩余曲谱进行了谱写,并在伦敦的一场音乐会上进行了公演。与舒伯特的未完稿不同,贝多芬的《第十交响曲》几乎没有任何曲谱,由于病情恶化,贝多芬只画了这部作品的几张草图就溘然离世。创意人工智能初创公司Playform的一群科学家和音乐学家完成了贝多芬未竟的事业,他们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不仅让人工智能学习了贝多芬的全部作品,还教会了它贝多芬的创作过程。2021年10月,这台人工智能帮助贝多芬续写了《第十交响曲》,并在德国波恩举行首演,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上一篇:《彩云追月》伴奏+曲谱
下一篇:冼星海作曲的《在太行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