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一曲《国际歌》
【录音:请全体肃立,奏国际歌!】
【主持人】
今天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闭幕之际,庄严的《国际歌》响彻云霄。百年一曲《国际歌》,从南湖红船中的旋律低吟,到天安门广场的乐声激昂,不论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建设发展年代,这首歌始终激励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理想不惧艰险、不懈奋斗。请听新闻专题:百年一曲《国际歌》。
…………………………………………………………………………………………………………………………
【主持人】
听今天在北京唱响的《国际歌》,就让人想到了常州人瞿秋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瞿秋白这个江南书生来说,就像在黑沉沉的天地间,忽然看到了一丝光亮,他决心到俄国去。党史专家、北京市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岳。
【录音:党史专家、北京市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岳】
“1920年10月16日,21岁的瞿秋白应北京《晨报》馆、上海《时事新报》馆的聘请,以特派员身份,由北京启程,去苏俄考察。途径哈尔滨时,正赶上当地举办庆祝十月革命三周年盛会。”
【录音:瞿秋白外孙女 李晓云】
“爷爷第一次听到《国际歌》是在1920年11月7日,就是十月革命节那天。”
【主持人】
“爷爷”是外孙女李晓云对瞿秋白独特的称呼。
【录音:瞿秋白外孙女 李晓云】
“在《饿乡纪程》里这么写的,他说:‘会场里的人拥挤得不得了,宣布开会的时候,轰然起立,唱《国际歌》,声调雄壮得很,这是我第一次听见国际歌。’”
【主持人】
瞿秋白迫不及待地想让这首歌在中国大地上唱起来。瞿秋白成长于书香门第,有文采、通音律、懂俄语,女儿瞿独伊说:“在翻译到‘国际’一词时父亲停了下来。”
【录音:瞿秋白女儿 瞿独伊】
“音乐很长,中国只有‘国际’两个字,说不出来,他就想用译音的办法来翻译(译成)‘英德那雄纳尔’”。
【主持人】
瞿秋白说:“国际这个词汉语用了音译,不但能唱了,更重要的是在唱的时候,可以和各国的发音一致,使中国劳动人民和世界无产者得以‘同声相应’。”1923年6月15日,他将译配的中文《国际歌》第一次发表在《新青年》季刊创刊号上。5天后党的三大刚结束,代表们就来到黄花岗烈士墓前,在瞿秋白的指挥下高唱国际歌。此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时都要合唱《国际歌》。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
大革命时期的苏俄军事顾问切列潘诺夫在回忆录中说:“黄埔军校的学员曾同唱瞿秋白翻译的《国际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反动派疯狂屠杀革命志士,从武汉余记里,到南京雨花台,哪里有慷慨就义,哪里就有《国际歌》声响起。在长长的烈士名单中,有党的一大代表邓恩铭,党的青年运动先驱恽代英。
共产党员周文雍与陈铁军在刑场上宣布他们成为真正的夫妻,两人合唱的《国际歌》成为了独一无二的“婚礼进行曲”。
海南岛琼崖红军重要的指挥员王文宇,是文艺作品中“红色娘子军连”党代表洪常青的原型之一,舞剧音乐“常青就义”就展现了烈士的英雄气概。
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长王经燕高唱《国际歌》走向刑场,撼动人心的歌声让敌人恐惧得发抖,刽子手们惨无人道地割掉了王经燕的鼻子和嘴唇。王经燕就义时,年仅26岁。
“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 在翻译了《国际歌》12年后,瞿秋白的人生也走到了终点,福建省长汀县博物馆讲解员李艳斌,讲述着那一刻。
【录音:福建省长汀县博物馆讲解员李艳斌】
“瞿秋白在这里(被)关押了有四十天。最后在1935年6月18日,在长汀西门罗汉岭,一路高唱《国际歌》,从容就义,享年36岁。 ”
【主持人】
《国际歌》是为纪念“巴黎公社”而创作的,由法国巴黎公社领导人欧仁鲍狄埃作词,工人作曲家皮埃尔迪盖特作曲,一经传唱就成为全世界无产者的战歌。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把它定为代国歌,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把它作为誓师之歌。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把《国际歌》定为国歌。
20世纪40年代在延安,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问:“为什么听中国人唱《国际歌》,和欧洲人不同,中国人唱得悲哀一些。”毛泽东解释:“我们的社会经历是受压迫,旧中国社会黑暗,民生多艰。”“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毛泽东在红军时期就用这样的词句来定位《国际歌》,而《国际歌》也在自己的“长征”中走遍了世界的角落,接纳了各种语言。
【录音:美国NBC交响乐团演奏的《国际歌》】
【主持人】
1944年,20世纪杰出的指挥家托斯卡尼尼与美国NBC交响乐团和英国威斯敏斯特合唱团合作演出《国际歌》,庆祝盟军解放意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