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无声,精神永存。80年前,毛泽东主席主持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两次文艺座谈会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方向一直未变。是什么让经典文艺作品永葆魅力?是什么让延安精神燎原星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大型文化节目《从延安出发》如同一部穿越时空的留声机,以青春视角重温历史, 世界杯脚球怎么买,让新时代的光辉与延安文艺的“灯塔之光”遥相呼应,讲述文艺作品“人民至上”的创作初心。
风在吼,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梁熟了
……
《黄河大合唱》是诞生在延安的最经典的曲目之一,一经问世,就传遍了中国,飞向了世界,震撼人心,经久不衰,鼓舞着亿万中国人民挺身而出保家卫国。这部作品究竟有着怎样的创作过程,创作者冼星海怀着怎样的感情写下这一个个激昂跳动的音符,能有这样的“魔力”牢牢地吸引住它的听众?又有多少青年受信仰的召唤、受音乐的感召,奔赴延安,传承精神,创作出诸多像《黄河大合唱》一样跨越时代的优秀作品?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大型文化节目《从延安出发》第一期以《黄河大合唱》这曲影响了几代人的经典作品开场。节目请来了参与五百人《黄河大合唱》初代演唱者、100岁前辈艺术家孟于和青年追寻者吴磊,同时邀请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听他们讲述创作初心和那些经典文艺作品背后的故事。
前辈艺术家孟于、青年演员吴磊共同参与节目《从延安出发》
一张长椅,一老一小,畅聊延安时期的记忆,畅谈文艺的发展,带观众回顾《黄河大合唱》谱曲者冼星海创作的经过。1939年,冼星海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受到强烈的震撼,乐思如潮,遂写就了这一时代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孟于给吴磊讲述自己在延安的经历
“一曲大合唱,顶十万毛瑟枪。”《黄河大合唱》响彻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战场,鼓舞着无数英雄志士奋勇向前,也鼓舞着文艺工作者传承前辈艺术家的精神,为牺牲奉献的英雄放歌。
“一个文艺工作者只有把个人的才华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才能创作出有价值的伟大作品。”孟于叮嘱。
吴磊这样回答,“作为青年文艺工作者,应该学习前辈的精神,全身心为人民、为艺术付出,传播正能量,将真善美通过自己的作品传递出去,更加勤奋、执着地为这个目标努力”。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话剧《直播开国大典》、电影《跨过鸭绿江》,更多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用优秀的作品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历史的照片已经模糊泛黄,如果我们再不做点什么,就真的会消失在无声奔流的长河里。”编导韩真和周莉亚带来的作品是由上海歌舞团出品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这部剧是根据李白烈士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讲述了在解放前夜的上海,李侠和兰芬潜伏的故事。
韩真、周莉亚与观众分享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幕后
演员刘威讲述了中国国家话剧院话剧《直播开国大典》背后的故事。该剧将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时刻实况转播的幕后电台故事首次搬上舞台,以此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致敬每一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贡献的平凡而伟大的人民。“在1949年,用广播直播开国大典把声音传出去是那么艰难的一件事。从这件小事我们也能看出,从一穷二白到今天的科技的发展,这个过程太不容易了。”
中国国家话剧院党委书记诸葛燕喃表示,《直播开国大典》是秉承延安文艺为人民创作的精神而创作的,对于参与到总台节目《从延安出发》录制与有荣焉,“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1941年成立的延安青年艺术剧院,对于每一个国话人来说,延安是我们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