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1 16:12来源: 博物馆世界
映山红课堂
一段段耳熟能详的经典旋律
一幕幕难以忘怀的历史回忆
在每一首经典红歌背后
都藏着扣人心弦的革命故事
经典红歌里的江西故事
——为您解读音符谱写的红色传奇
【学红歌】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红歌是《十送红军》。这首歌曲由原空政歌舞团张士燮和朱正本同志,以赣南民歌《长歌》为基础,采用回旋曲式手法编创而成。歌词以叙事为主,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夹杂方言俚语,表达了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强烈期盼。
《十送红军》
(节选自电视剧《长征》插曲版本)
作曲:朱正本
编曲:王云之
原作词:张士燮
改编作词:张岳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
秋雨里格绵绵介支个秋风寒
树树里格梧桐叶落尽
愁绪里格万千压在心间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
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七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五斗山
江上里格船儿介支个穿梭忙
千军万马介支个江边站
十万百姓泪汪汪
恩情似海不能忘红军啊
革命成功介支个早回乡
九送红军上大道
锣儿无声鼓不敲鼓不敲
双双里格拉着长茧的手
心像里格黄连脸在笑
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
盼望里格早日介支个传捷报
十送里格红军介支个望月亭
望月里格亭上介支个搭高台
台高里格十丈白玉柱
雕龙里格画凤放呀放光彩
朝也盼晚也想红军啊
这台里格名叫介支个望红台
旋律响起,总能唤醒人们关于红军战士告别苏区百姓,踏上漫漫长征路的记忆。据曲作者朱正本介绍,1960年春,文工团几位创作人员到江西采风时了解到,当年红军上前线,各村百姓常到村头、河边、大道旁送别红军,有时一边送一边唱。其中一首送别红军歌,曲调优美,唱半句,停半句,歌词中夹杂着不少俚语、方言,听起来十分亲切。后来,词作家张士燮编创了一首《十送红军》歌词给了朱正本,他立即想到了这首送别红军歌,便重新编曲创作出这首感人肺腑、悠扬婉转的《十送红军》。
【看视频】
视频素材来源于网络
【听故事】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书记处决定将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撤出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各路红军向于都河北岸集结,准备长征。对于很多红军战士来说,战略转移不仅意味着要离开保卫了多年的中央革命根据地,还意味着他们要离开自己的家乡,离开自己的亲人。百姓们听说红军要走,也不知道何时再能回来,心中都非常不舍,但是他们还是积极地帮助红军撤离。为保证红军顺利渡河,他们捐出自家的渔船、舢板,甚至还有老人把自己准备的棺材板捐出来给红军做渡船。红军出发时,百姓们一路送、一路唱,直到再也看不见红军的影子,也迟迟不愿离开,只是一直望向红军远去的方向。《十送红军》这首歌为我们再现了当年赣南苏区的百姓与红军依依惜别的历史画面,曲中词间流露出红军战士与苏区百姓深厚的军民鱼水情。
【红歌里的小知识】
百姓为什么会“十送红军”?
百姓是革命最忠诚的拥护者,红军则是革命最坚定的捍卫者。在中央苏区, 世界杯买球比分不对 输赢对了,红军为百姓修“红井”,与广大群众一同兴办工厂,开设学校,建立医院,帮助百姓改善生活。“苏区干部好做风,自带干粮去办公”,他们与百姓同吃同住,纪律严明。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红军干部下基层调研都是自己带干粮,坚决不要百姓一粒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在赣南地区,至今仍流传着许多这样的故事。这些故事是当时的红军干部与百姓相处最真实的写照,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脉相系、鱼水情深。当时从于都出发的中央红军有8.6万人,其中有5万是赣南子弟,百姓不舍送别的,不仅仅是中央红军,更是在动荡时代同甘共苦, 欧洲杯买球连接,在百般艰难时携手同行的亲人。
江博志愿者团队“映山红”课堂
栏目策划:辛云 罗超凡
文案撰稿:凌烈辛云赵琼罗超凡
视频素材:辛云赵洁赵虎罗超凡
解说旁白:赵洁
剪辑合成:辛云
江
博
微信公众号| jx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