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黄河,浩浩荡荡,百转千回,生生不息,古今交汇,文明共生,流经章丘26.45公里。黄河母亲的孕育和滋养,赋予了章丘绚丽的地域文化、优美的自然生态、奋进的磅礴力量、深厚的人文禀赋。在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崭新乐章中,章丘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厚植文化优势,挖掘文化潜质,汇聚起龙山文化、泉水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强大力量,奏响了一曲曲动听的时代颂歌。
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牛祺圣、牛大伟父子创作的以廉洁为主题的铁艺作品“铁定青莲”文化长卷焕新彩
1928年春天,当时任教于齐鲁大学的吴金鼎路过章丘,不经意间一弯腰,竟捡起了城子崖龙山文化,彻底打破了在当时盛行的所谓“中国文化西来说”之谬论,城子崖遗址因此获得“中国考古圣地”的殊荣,从而奠定了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石。
广袤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孕育了章丘灿烂的文化,凭借6处国家级文化保护遗址、11处省级文化遗址,以及城子崖遗址、西河遗址、洛庄汉王陵、危山彩绘兵马俑、焦家遗址,分别被列入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优势,章丘大地承载了无尽的历史宝藏,在黄河文化中熠熠生辉。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菁华、进而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是章丘始终践行的使命与担当。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己任,章丘实施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保护、活化与转化、阐释与传播、共建与共享,齐长城遗址抢险加固、城子崖西城垣保护展厅、城子崖北区城垣遗迹本体保护等工作次第展开;着力打造由城子崖遗址、焦家遗址、东平陵故城等组成的龙山文化保护区,发挥大遗址保护片区的集群优势和协同效应,洛庄汉王陵考古遗址公园成功申报为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章丘梆子、章丘芯子、五音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
龙山黑陶是龙山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器物,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声如罄,是“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被史学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技进乎道、艺通乎神,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既是成事之源,又是为人之本。于是,当代从事黑陶生产制作的刘德功、张国庆、闵伟等民间艺人,提炼黑陶文化中的独特精神,融合历史文化意蕴、高超的技艺和审美观念,制作“水月松风”“一品清莲”“孺子牛”等艺术作品,使之与做人的重要品质——“廉”融合,让黑陶这一远古辉煌的艺术获得了新生。
文化,要传承,也要传播。依托黄河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提升黄河文化博物馆功能,整理黄河水文化遗产名录22项,黄河文化画卷徐徐打开,黄河流域廉洁故事娓娓道来。开展“遗路有我——章丘非遗传承人风采纪实”活动,开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栏,举办主题展览,德功黑陶、章丘铁锅、齐臻堂点银壶等产品入选“山东手造·优选100”名单,一次次详尽解说、一场场交流互动,让广大受众对优秀传统文化心生亲近。这,不仅是文化的传播,更是文化的新生,承载的是对黄河文明的敬畏、对龙山文化的自信。
济南市章丘区百脉泉景区内的漱玉泉,传说这里是李清照洗漱的地方,故名漱玉泉水清澈展新颜
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清冽的泉水是章丘的灵魂,百脉泉像万斛珍珠喷珠溅玉,透澈空明;梅花泉五柱鼎立,竞相“绽放”,势如腾沸;墨泉苍苍如墨,泉涌上奋,一泉成河……泉水潺潺,欢腾跳跃,奔泻千里,最终投入到母亲河的怀抱。
上善若水,清廉如泉。淙淙清泉赋予了这片沃土优雅的气质和生命的律动,加之泉水浸润下的依依杨柳、亭亭莲花,濡染着一城“清正在德、廉洁在志”的根脉。
清泉洗心,弘道养正,日新其德。“白脸包公”李慎修、“廉介勤慎”李廷棨、“廉洁勤政”翟中策、“清廉教谕”袭勖等一批先贤,备受称赞,广为颂扬。从清官廉吏的嘉言懿行中汲取持廉守正的文化养分,从对其故居进行保护性修缮中探寻崇德尚廉的精神之源,章丘不忘本来、开创未来,在继承中发扬、在传承中创新、在弘扬中发展,体悟先贤廉洁从政之道,展示传统文化当代价值,使之绵延几千年焕发恒久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