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首歌,仅仅听到歌名,旋律便不由自主在心头漾起。她对党的丰功伟绩进行了最纯朴的歌颂,对党的性质进行了最深刻的阐释,表达出人民对党的忠诚厚爱,展现了党和人民永远心连心的真切深情。她的名字叫《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曹火星纪念馆
从西柏坡南行,岗南水库大坝半坡,曹火星纪念馆静静伫立。纪念馆小广场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旋律一遍遍响起。纪念馆东望着流淌不息的滹沱河,静静地注视着平山县西岗南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作者曹火星的诞生地。
曹火星雕塑
01
男扮女装
曹火星一唱成名
1924年10月18日,一个瘦弱的男孩出生在平山县西岗南村。父亲曹清廉简朴和善,经营着一个较为富裕的大家庭。曹清廉给这个孩子取名曹峙,字文山。
小曹峙聪明好学,在音乐课上学会了识简谱,对老师使用的一架风琴产生浓厚兴趣。然而,1937年,他继续求学的梦被炮火击碎。曹峙和家人目睹了日军铁蹄过处的家园狼藉。同时他也看到,逆流勇进的八路军“战地救亡团”在一个月里组建起“平山团”,一千七百多名农家子弟参军入伍,慷慨奔赴抗日战场。
一个声音在曹峙的心底呐喊着——“要抗日!要救国!坚决不做亡国奴!”十三岁的他通过同学介绍,当上了村里青年救国会主任。这个小小少年带领几位青年,为八路军捐款捐物,在村里做参军动员。
1938年大年初二,曹峙离开家中,后加入平山县“铁血剧社”。在平山团的组建过程中,人们认识到文艺宣传的巨大作用。在平山县委书记王昭倡议下,县里以“铁血抗战”精神为宗旨成立了剧社。一些青年知识分子自编自演节目,展开宣传。剧社社员纷纷改名,以示坚强的意志和不怕牺牲的决心。曹峙改名“火星”,暗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意。
曹火星
初夏的一天,冀西重镇洪子店恰逢大集,乡亲们云集戏楼下,来看铁血剧社的演出。只听一个脆生生的女声从幕后唱出:“自从去年七月间啊,鬼子就把沙岭占……”等那位“女子”走到台前,老乡们一看顿时不解:“没听说剧社里有坤角儿,哪里来的女演员啊?”
可演员的长头发确实是真的。原来,曹火星为了演出,特地留起了长发。一时间,老百姓被这出新编戏和“女主演”深深吸引,宣传效果出乎意料。曹火星也一唱成名。
02
歌颂平山团
写出处女作《上战场》
铁血剧社成立之初,曹火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教大家识谱,演唱抗日歌曲。后来,他将旧曲填新词,把民歌小调改为抗日歌曲。随着演出的增多,这种方法显然已不够用,曹火星非常希望自己能创作歌曲。
1939年,曹火星偶然在旧书摊买到一本《和声学》,他如获至宝,开始自学,由此简单掌握了一些乐理知识。正在他苦于无处求学时,一支来自延安的文化部队——“华北联合大学”跋山涉水来到了平山县。
1940年初,平山县派铁血剧社全体成员到华北联合大学学习。曹火星选择了作曲专业。他利用一切时间,抄教材,抄音乐杂志;学理论,特别是毛泽东同志的文章。
终于要作曲了,他脑中浮现出平山团上战场的情景……好,就写平山团!《上战场》几乎是一挥而就,曲调昂扬、奋进。
曹火星拿着稿子,忐忑不安地去找老师卢肃。卢肃看了,只改了一个音符。曹火星再次唱时,发现大不一样!从那以后,他更加慎重地对待每一个音符。
八个月后, 足球中途买让球,曹火星从华北联合大学结业,继续投入抗战宣传。没有舞台,他们创作出“活报剧”,天做幕布,地为舞台,赶集的老乡就是群众演员。
曹火星(右)与战友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