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诞生台前幕后
45年前,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5周年,文艺界推出了献礼之作——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这是第一部全面反映中国革命历史的大型音乐歌舞作品。《东方红》一经推出,便以恢宏的气势、壮美的场面,以及绚丽的多民族表演艺术形式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之后久演不衰,成为中国舞台上的经典之作。
1964年10月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名大学生写的一篇观后感,文中写道:看了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以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不仅是一场很好的歌舞,而且是一部中国革命的巨大史诗,是党领导下40多年革命斗争的缩影,是对我们进行阶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教材,它赋予了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当时清华大学的学生胡锦涛。
今天,在共和国喜庆60周年华诞之际,重温这部红色经典,追寻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令人思绪万千,倍感新中国诞生来之不易,衷心祝愿伟大祖国繁荣昌盛! ——编者
全中国艺术人才大会战 周总理提议搞一台大歌舞
1964年,我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继克服严重经济困难后,在第三个五年计划建设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庆祝新中国建国15周年,党中央、毛主席决定在这年10月1日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并邀请各兄弟党和友好国家的领导人来华参加。
当时文化部和中国音协正筹办一个规模较大的“北京音乐节”。周总理对此很关心,当他详细了解了筹办情况后,经过认真思考,认为办“音乐节”的条件还不够成熟。1964年7月18日,周恩来总理在国务会议上提议,创作一部表现党的斗争历史、展现毛泽东思想发展过程的大型歌舞作品,向国庆15周年献礼。
原文化部部长,曾经担任《东方红》创排组织指挥工作的周巍峙回忆当年,记忆犹新。7月20日,周总理把当时主管文艺工作的几位负责人请到西花厅,就创作大歌舞作品征询意见。周巍峙记得,当时参加西花厅座谈会的有四五个人,除了他,还有当时的中宣部副部长周扬、文化部副部长齐燕铭、对外文委副主任张致祥等。
中宣部、文化部对周总理的建议进行了认真研究,认为可行,因为在此之前,上海方面在“上海之春”音乐节期间就曾排演过一部歌颂党和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大型歌舞节目,而空政文工团、中央歌舞团等也先后演过“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以及舞蹈《大刀进行曲》、《飞夺泸定桥》等节目。此外,在党的各个革命历史时期都产生过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大量革命歌曲和新民歌,把这些节目和相关历史资料进行选择和编排,完全可以创作一部表现革命历史进程的大歌舞。
剧组实行完全军事化管理
1964年7月30日,周总理再次召集会议,就国庆大歌舞方案展开讨论。7月31日,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将,初步拟定了一个由13人组成的领导小组名单,以及组织指挥小组名单,领导小组组长是周扬,副组长是梁必业和林默涵等,组员有齐燕铭、张致祥、周巍峙等;组织指挥小组后来改称大歌舞指挥部,由解放军总政文化部副部长陈亚丁担任指挥部主任。
此时,距离“十一”只剩下短短两个月,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排演一部反映中国革命斗争历程的史诗性作品,难度可想而知。在周总理亲自过问下,大歌舞指挥部在全国调兵遣将,各地大力支持,真是要人给人、要物给物,一路绿灯。
《东方红》的创作班底,可以说荟萃了当时国内编导、作曲、歌唱、舞蹈、美术设计等各个艺术门类的顶尖人才,称得上是全国艺术精英的大聚会、大会战、大检阅。
1964年8月12日,参加《东方红》演出的全体演员,到北京西苑宾馆报到,动员大会结束后便全面铺开分场次、分段落,随即大家投入到紧张的排练之中。由于时间紧迫,这台大歌舞没法预先把剧本创作规划好,只能一边修改,一边排练。大家发挥积极性,奋发创作,常常工作到半夜也不睡。
整台大歌舞动用了强大的演出阵容,包括乐队、合唱队和舞蹈队等等,共计3700多人,他们来自五大军区的文工团、北京的所有文艺团体,还有数百名工人和学生业余合唱团的成员,参演的有几十个文艺团体。而整场演出当中,用到的大大小小、中外样式的服装,共有4000多套,有的演员在一场演出中,就需要换装五六次。要管理好这么庞大的演出阵容,管理好数以千计的服装、道具,确保演出秩序不容有失,为此剧组采取完全军事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