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王世襄(1914-2021),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擅长书法与诗词,对文物研究与鉴定有精深的造诣,常被人们雅称为“京城第一大玩家”,著作颇多,曾从事音乐、绘画、家具、髹漆、竹刻、传统工艺、民间游艺等多方面的研究,均有论述。他的夫人袁荃猷女士曾向管平湖先生学习古琴。1947年,张伯驹、管平湖、王世襄等一同发起组织北平琴学社,与杨葆元、关仲航、傅雪斋等经常琴会雅集。
本期选刊的两篇文章,皆出自王世襄先生,其一选自《名家》杂志47期,侧记平湖先生的打谱生活;其二选自王世襄《锦灰三堆》,侧记生活中多才多艺的管平湖。通过这两篇文章,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管平湖先生的生活侧记与艺术成就,更可一窥两位雅学高士的往来,颇有妙趣。
我曾说过,听管先生弹琴,他面对的就是一头牛,因此不配也不敢写这篇文章。但是我终于写了,标题冠以“试记”两字。“试”表明只是试着写;“记”说明此文主要记录管先生有关打谱的言论和我见到的他为打谱做的工作,极少有个人的认识和看法。我有幸和管先生同在民族音乐研究所工作,上班、住宿在近郊同一座楼里,朝夕相处达四五年之久。为此有人认为我尽管缺乏音乐知识和灵感,把管先生的言行写下来,即使有欠缺、遗漏甚至错误,还是可供学琴者研究参考的。
音研所的两位所长李元庆、杨荫浏都是音乐艺术家,对管先生也以艺术家相待,给他一间房,既是工作室,也是卧室。工作就是弹琴或做些与古琴有关的工作。他有时整天弹琴直到深夜,有时喝几杯二锅头,稍有醉意,修整花草后,倚枕高卧。不论干什么,都不会有人打扰,说不定他的高卧正在思考某一指法的运用,某两句之间如何连接,才了无痕迹且符合整曲的气势。这些微妙处琴谱是不可能标明的。我深庆管先生到了晚年,能过上无忧无虑的艺术家生活,搞的是天赋最厚、造诣最高、喜爱又最深的工作。
管先生弹的琴曲,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已弹奏多年,常在电台播出并传授学生,如《良宵引》、《平沙落雁》、《高山》、《流水》、《水仙操》、《墨子悲丝》等,过去修订过多少次已难统计,但早已定型,totophuket.com,不需要再修改了。
(“猿啸青萝”,管平湖曾用琴,圆形龙池,方形凤沼,通身髹黑漆,漆面呈大蛇腹断纹,琴身嵌十三螺细徽。配有象牙琴轸,青玉雁足。龙池上题“猿啸青萝”行书四字,池下铭文为行书:“事余欢弄,龙舞凤翔。诸色俗累,一时消忘。横琴山庐藏。”再下是五厘米见方满汉合璧“唐凯”大印,琴内墨书“太康二年于冲”。)
第二类不广为人知,弹者寥寥,学者也较少,如《欸乃》、《洞天春晓》、《长清》、《短清》、《梧叶舞秋风》、《龙翔操》、《乌夜啼》等。还有大曲如《胡笳》、《秋鸿》、《羽化登仙》等,弹一次都达二三十分钟。对上述各曲管先生虽也曾打谱订正,但少于第一类,且觉得还会发现不甚惬意之处。说不定哪一天重弹,又有改动。正因如此,此类琴曲的先后录音,即使相隔不久,也会出现不同,后一次总比前一次要好一些。我的听觉甚差,前后两次录音,各放一遍,听不出不同之处。倘经管先生跟着录音明确告知哪里做了修改,我多少才能对二者的不同略有体会。
第三类,只有一曲,即《广陵散》。管先生用了两年半把琴谱变成音乐,真是下了极大的功夫。此曲时代很早,有嵇康之后便失传之说,虽不可信,至少说明长期以来,能弹者甚少。它描写的是战国时期聂政报仇行刺的故事,激昂慷慨,幽怨凄清,兼而有之。有的段落如急风骤雨,有的又如儿女怨诉,和明代以来琴曲,文人气息浓厚,以高逸淡雅为尚,风格迥不相同。正因如此,弹琴的指法也完全不同。为打此谱,管先生必须从研究指法入手,至少用了半年多时间,等于一次重新学习,为了了解古曲所用指法,他查阅了若干种早期琴书,在明清琴谱中是找不到的。他先探索指法动作,再研究如何运用到实际弹奏中。在这段时间内只听到他在琴弦上练指法的声音,右手拇、食、中三指已经红肿,左手拇指指甲也已磨出深沟。他在弄清指法并掌握了如何运用之后才开始打谱,打的是《神奇秘谱》本《广陵散》,是现存最早的《广陵散》谱。两年之后才完全脱谱,可以不假思索,一气呵成,弹完近三十分钟的大曲。风格气势,完全符合元人耶律楚材所作描写《广陵散》的长诗。不用说,在打谱的过程中说不清曾经有过多少次的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