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心永远忠于党”
——记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老战士宣讲团
■解放军报记者 裴贤
因汽油弹灼伤,他们中有的人在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面容被烧毁;因长时间在雪地里埋伏,他们中有的人严重冻伤失去四肢;因遭到炮弹袭击,他们中有的人下肢瘫痪,大半生坐在轮椅上……
战伤,成为他们生活的难关,但他们从未被击倒。
“用自己的一点光亮,为祖国和人民作出属于自己的贡献。”60多年来,这群“最坚强的人”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爱国主义教育的“战场”上继续冲锋,累计演出和宣讲近万场,义务宣讲服务超过300万人次。
英雄是什么模样?在“最美退役军人”、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老战士宣讲团成员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最美”的模样。
图①: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老战士宣讲团成员进行专题宣讲。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供图
图②:涂伯毅与前来参观学习的小学生在一起。
图③:付仲阳(左三)在朝鲜战场与战友合影。资料图片
图④:周全弟以抱笔书法形式进行书写。
图⑤:易如元为小学生讲述战争故事。
战场·冲锋
“我们必须保卫祖国,把敌人赶回去”
秋日的成都,空气湿润清新。参加退役军人事务部组织的“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主题采访活动的记者,走进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循着歌声,记者来到休养院荣军博物馆。一群来自成都市繁江小学的少先队员,正在聆听两名老兵讲述战斗往事。
唱歌的老兵叫付仲阳,86岁。看着她端坐在学生面前笑容满面、引吭高歌的样子,很难想象,她在上甘岭战役中腰部受了重伤。
1951年11月,15岁的付仲阳跟随志愿军15军文工团入朝。在前线的那些日子,他们不分昼夜地行军、演出,炮兵阵地、前沿哨所、野战医院,到处都留下他们的歌声和身影,为身处战场的志愿军官兵带去慰问和关爱。
付仲阳至今清晰记得那名小战士。那一次,他们在前沿观察哨所演出,那里距离敌人只有百余米。小小的哨所里挤着七八名战士,聚精会神地听她唱歌,轻轻地为她鼓掌。听说有名战士因为执勤不能来看演出,付仲阳和一位战友特意赶到小战士执勤的山洞,为他一个人演唱。听着付仲阳的歌声,小战士流泪了。分别时,大家请付仲阳和战友转告上级领导,他们一定坚守阵地,打出志愿军的威风。
上甘岭战役打响后,文工团分成几个组,全力帮助运送物资和抢救伤员。虽然付仲阳年纪小,但她坚持和战友们一起抬担架、运伤员,即使累得双腿打颤,仍不肯休息。后来她腰部受伤,落下残疾。
“我不是英雄,战场上我身边那些勇敢战斗的战友才是英雄,他们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最初我也害怕,但敌人打到了鸭绿江边,我们必须保卫祖国,把敌人赶回去。”当付仲阳讲到冰天雪地里志愿军官兵奋不顾身、英勇牺牲的场景时,少先队员们被深深打动了。
“敌人的飞机飞得很低,连机身上的字母都能看清。凝固汽油弹落下来,山坡上硝烟弥漫,草在烧,树在烧,连石头也在燃烧……”付仲阳的身旁,90岁的涂伯毅给少先队员们讲起他的战斗经历。
1951年2月,在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中,涂伯毅被敌军投下的汽油弹烧伤致残,面部严重损伤,双手残疾。经过植皮、整形等十多次大手术,他的伤情才渐渐好转。
“虽然我们的身体残疾了,但心灵并不残缺。我们要用自己的力量,为祖国作更多的贡献。”涂伯毅坚定的话语,引来学生们的阵阵掌声。
“那里,有我们年轻时的模样。”顺着付仲阳的指引,记者在博物馆一层看到一张张展示这些伤残军人青春岁月的老照片。照片中,面容清秀的涂伯毅眼神中透出坚定,美丽的付仲阳抱着手风琴演奏,笑靥如花。凝视这斑驳照片,一股蓬勃的朝气扑面而来。
在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还有很多像付仲阳和涂伯毅一样的伤残军人:长津湖战役中严重冻伤失去双手和双腿的周全弟,在朝鲜战场失去左手和右眼的易如元……
伤残没有改变他们的勇气和信念。在休养院里,他们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关爱下,互相鼓励、互相支持,以“一颗永不残缺的心”顽强地生活工作,活出崭新的人生。
生活·抗争
“困难只能在软弱者面前存在,挡不住久经锻炼的士兵”
用残臂按下轮椅按钮,87岁的周全弟挪到书法桌前,用断肢熟练地夹住一支蘸满墨汁的毛笔,一笔一画写下“忠诚”两个字。
这两个字,是周全弟一生的写照,也是支撑周全弟度过无数个“黑暗”夜晚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