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于长军,1963年生,祖籍禹城,浙江音乐学院教授,上海音乐学院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硕士生导师。1978年至1983年就读于德州市第一中学,毕业后考入山东师范大学音乐系,2000年考取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和声专业硕士研究生,2022年考取得上海音乐学院攻读音乐人类学博士学位。2022年调任浙江音乐学院。主要从事音乐人类学方面的研究,著有《苏中地区“蓬壶食”仪式中音声的研究》等学术专著。
3月的杭州是美好的,碧蓝的天空下,绿草长出新芽,郁金香和玉兰含苞待放,深呼吸一下,就能嗅到新茶的香气。
踏着春泥,我们漫步在位于西湖区的浙江音乐学院。青山绿水间,阵阵丝竹声传来,仿若世外桃源。
就在这里,我们见到了一位老乡,他身材高大,长发斑白,声音富有磁性,言行举止中透着一股文艺气质——他就是于长军教授。利用一个上午的时光, 足球买球怎么买进球,他向我们讲述了与音乐之间的故事。
“音乐才子”跳级考上大学
虽然从骨子里认定自己是德州人,但于长军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已经15岁了。他的父亲于春庆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从山东师范大学音乐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大连工作,于长军于1963年在那里出生。
“父亲主张落叶归根,在大连工作生活这些年,心里一直挂念着老家。1978年,父母调入了德州师专(现德州学院)工作,终于有机会回到了家乡。”于长军回忆道,“我和哥哥去了德州一中读初中,两个姐姐也有了工作,一家人都安定了下来。 ”
父亲是音乐教授,于长军自然从小就有接触音乐的机会。“家里有木琴、小提琴、手风琴,四五岁时我就喜欢和哥哥姐姐们一块儿演奏,虽然没刻意去学,但还是有模有样的。 ”凭借这一爱好,于长军从小学起就是同学眼中的“音乐才子”和“校园明星”,各种演出及宣传活动少不了他。
初中毕业后,于长军如愿考入德州一中高中部。这一年,父亲表达了希望他学医的想法。“父亲虽说是学音乐出身的,但他并不支持我搞音乐。 ”于长军说,“他患有肝硬化,还有几位亲人身体也不好,他觉得做医生治病救人,对社会更有意义。 ”
不过,于长军对医学完全没有兴趣。不敢跟父亲正面“抗衡”,他就偷偷学音乐,德州一中的音乐老师张湘元和赵春兰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初中阶段的班主任章学军老师对此也非常支持,常常让他来自己的宿舍练琴。
勤奋加上天赋,让于长军的音乐素养迅速精进。 1983年,正读高二的他作出一个让人惊讶的决定——参加高考。“当时觉得很有信心,或许可以称作年少轻狂,就想去试试自己行不行。 ”他笑道,“不过当时的政策不允许跳级参加高考,我就直接从学校退学了,以待业青年身份在街道办开了证明后报上了名。 ”
于长军先是成功通过了山东师范大学和曲阜师范学院(今曲阜师范大学)的音乐专业考试,而后回到学校跟着高三的学长恶补高三的课程,最终顺利通过高考,进入山东师范大学音乐系。
跳级考上大学,这在德州一中历史上很少见。于长军成功鼓励了更多学子走上艺考道路,也赢得了父亲对他的支持。
学习道路上不囿于传统
进入大学,于长军依然延续了“校园明星”属性,各类文体活动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1985年,于长军策划了山师大第一台完全由学生举办的新年音乐会,选曲、配器、排练都由他带领同学们完成,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他还创造性地在音乐会上选用了西方当代音乐作品,在省内高校音乐圈里引起轰动。
“当时,国内高校的音乐教育比较传统,很少接触当代音乐作品,音乐创作主要围绕调性音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古典音乐。向老师学习的同时,我去图书馆找来很多介绍西方当代音乐的书和乐谱进行研究,改变观念并探索新的作曲技法。”他回忆说。
于长军还跟一位同学一起试水了偶然音乐。偶然音乐是西方现代主义音乐流派之一,是指作曲家将偶然性因素引入创作或演奏过程中的音乐,也叫不确定性音乐或机遇音乐。他们效仿最著名的偶然音乐作品《4分33秒》进行创作,到济南各大高校演出,再度引发轰动,让大学生们开阔了眼界。
毕业时,成绩优异的于长军又作出一个非同寻常的决定——放弃留校,去做一名基层音乐教师。“我的想法是音乐不能被‘束之高阁’,而是要贴近生活,向更基层传播,才能发挥更大价值,更有生命力。 ”他如是解释。
下一篇:笛子谱 春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