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沈扬生 摄)
阅读
昨天,记者获悉,著名军旅音乐家、原前线歌舞团团长、民歌《茉莉花》的采集整理者何仿先生,于9月21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去世,享年85岁。
1
少年闻佳音
14岁在农村发现《茉莉花》
2002年初夏,本报记者曾赴南京对何仿先生进行专访,并向其赠送了一张当年5月4日的《扬州晚报》。在那张报纸上,有一篇《图兰朵的扬州情结》,讲到《茉莉花》源于扬州小调:在世界歌剧殿堂中的经典之作《图兰朵》中,一代宗师普契尼将中国的《茉莉花》作为主题音乐贯穿全剧。
当时,何仿告诉记者:“《图兰朵》中的《茉莉花》和江苏民歌《茉莉花》,虽然有的地方不完全一样,但是它们应该出自同宗。这个‘宗’,就是扬州民歌小调。”何仿还向本报记者回忆了《茉莉花》的采集整理过程。
1942年冬天,年仅14岁的何仿随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来到六合金牛山脚下演出。当时,六合县还属于扬州地区。一个雨天的下午,何仿听当地人说附近有位艺人不仅吹拉弹唱是一把好手,更擅长唱民歌。他在一间茅屋里找到了那位艺人。艺人非常热情,随即操起琴唱起了《鲜花调》。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也香不过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金银花,金银花开好比勾儿牙,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奴骂;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开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儿把手扎。”
少年何仿一下子就被这首悠扬动听的《鲜花调》迷住了,不一会便学会了这首民歌,并用简谱将这首歌记录下来。何仿将《鲜花调》中三种花改为一种花,后来又对歌词作了修改,将“满园花草”改为“满园花开”,将“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改为“又怕看花的人儿骂”,旋律上又进一步丰富。
1957年,已是前线歌舞团作曲兼指挥的何仿率合唱队到北京参加全军文艺会演,修改后的民歌《茉莉花》一炮打响。1959年,《茉莉花》正式走出国门,在维也纳歌剧院唱响。从此一发不可收,《茉莉花》从奥地利唱到苏联,唱到印尼、波兰、匈牙利、阿尔巴尼亚,唱遍了世界各地,还被收入了《世界名曲专辑》。
2
力证属扬州
与《鲜花调》有血缘关系
《茉莉花》在我国有多种版本,而最著名、最具代表性、流传最广的当数江苏的《茉莉花》。《茉莉花》源于何处?“答案很明确:扬州民歌。”当时,何仿这样肯定地告诉记者。
作为音乐人,扬州作曲家戈弘与何仿相交甚久,他听闻何仿去世的消息后感到非常惋惜。
“笼统地说,《茉莉花》是江苏民歌,但与《茉莉花》最有渊源的当数扬州,《茉莉花》的故乡应该在扬州,因为它是地道的扬州民歌。”戈弘认为,人们只要稍稍研究一下其唱词同曲调密不可分的关系,便能清楚。因为这首民歌的歌词无论用什么语言唱,都没有用扬州话演唱那么亲切,那么妥帖,那么柔美。
戈弘介绍,何仿曾于1992年4月在《江苏音乐》上发表过题为《扎根中华大地,香飘四海五洲》的文章,详细介绍了他上世纪40年代在农村搜集记录《茉莉花》,以及以后改词、编曲,晋京、出国演出的经过。基本上澄清了它的来龙去脉,原来它就是流行于六合、仪征、扬州一带的《鲜花调》。此外,戈弘还从扬剧的《老鲜花调》中发现词曲同《茉莉花》的血缘关系,两曲尾句“不发芽”的拖腔,几乎一模一样。
“正因为《茉莉花》的唱词形象鲜明、跌宕波俏,曲调优美流畅、易学易记,故而流传广,影响大。尽管全国唱茉莉花的民歌品种繁多,但流传最广的当数扬州民歌《茉莉花》。”戈弘说。
3
亲历者回忆
10年前定为扬州市歌
“他是自信、有才华的音乐工作者。”学者韦明铧认为,何仿在14岁的时候,能够从农村发现《茉莉花》的价值,说明他在音乐鉴赏方面有着不一般的天赋,他对《茉莉花》的流传、发展和生存是有功劳的,同时,他对扬州民歌有着深厚的感情。
2003年3月,扬州将《好一朵茉莉花》定为市歌。对当时的经过,韦明铧记忆犹新。2003年l月,扬州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上,部分政协委员提出了将歌曲《茉莉花》定为市歌的提案。提案和社情民意引起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分别作出批示,也引起了全市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市里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专家组,商讨市歌事宜,韦明铧就是专家组成员之一。
上一篇:映山红歌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