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刘燕平,1932年出生,陕西绥德县名州镇人,中央民族乐团国家一级演员,1943年参加革命,主演过《白毛女》《雪海银山》,唱响民歌《兰花花》等,被誉为“人民最喜爱的歌手”“又红又专的好演员”,曾荣获国际奖和省级以上“甲等演员”“先进工作者”等20多项奖励,多次担任全国政协委员。
粗犷的黄土高原上,流传着一首脍炙人口的陕北民歌《兰花花》。这首诞生于旧社会的信天游,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经过新的改编和加工,唱响了世界。而带它走出国门的,正是国家一级演员刘燕平。
今年2月一个冬日的清晨,记者在北京见到了这位已经89岁的老人。
尽管听力有所下降,但刘燕平的声音依旧悠扬高昂,充满音律的美感,往事就像一曲动听的歌声,从她嗓间缓缓流出。
·
2022年2月,刘燕平在北京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本刊记者侯欣颖/ 摄)
“毛主席时常去延河边散步”
刘燕平的父亲是爱国将领刘杰三。
刘燕平3岁时,父亲退伍,她跟随父亲回到陕北绥德县,刘杰三以无党派开明人士的身份担任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参议员。
1942年,10岁的刘燕平被父亲送到延安,后进入延安自然科学院预科班学习。
“当时我们的院长是徐特立先生,延安四周是山,我们的宿舍就建在山顶上,食堂和厕所都在半山腰,山脚下就是延河。
一年春夏秋三季我们都在延河边洗脸、洗衣服,到了冬天学校会给女同志烧一点热水。
”刘燕平说,“那会儿毛主席也时常会去延河边散步,我远远地看见过他几次。
”
学校生活没过多久,整风运动开始了,学校就停了课。
刘燕平和其他年纪小的孩子在学校里没课上,也没事做,平时只能放放哨。
不久之后,延安自然科学院给刘燕平办了退学手续,在父亲的建议下,她来到绥德师范当旁听生,直到西北文艺工作团杂技组巡演时,在团里工作的姐姐把她介绍入团。
“当时西工团的领导让我唱了一首抗日歌曲,说:
‘这娃模样还可以,行了,你留下吧。
’于是,我又阴差阳错进入西北文艺工作团当了演员。
”刘燕平说。
西工团成立于1940年,由毛泽东亲笔题写团名。
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全体文艺工作者都明确了“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西工团积极宣传党的政策,演出形式很丰富,有秧歌剧、小戏、拉洋片、快板书等。
“西工团的人几乎都是一专多能,每个人都干很多事儿。
我因为年纪小,一开始负责管理演出道具,平时跟别人学习吊嗓子、踢腿,迅速成长了起来。
后来团里要演出《白毛女》,结果演黄母的演员生病了,我就临时补上。
”
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参赛几支球队,后来把《兰花花》唱进了中南海" src="http://img3.ynet.com/2022/03/22/8260687803864266616.png" />
·
刘燕平(中)在《白毛女》中扮演黄母。
13岁的刘燕平第一次演戏,还是饰演黄母。
忐忑不安之下,她认真请教前辈,仔细揣摩黄母阴险、狠毒的心理,结果演得活灵活现,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有一次下乡演出时,我站在台上,台下的观众都在喊黄母太坏了,有人甚至扔了只鞋打到我身上。
”年幼的刘燕平并不生气,她觉得这正说明自己演得好。
这之后,刘燕平就成了“及时雨”, 总在团里替演,她参加了《兄妹开荒》《军民关系》等剧的演出并学会了唱民歌。
“那时候实行供给制,西工团没有工资,女同志会发一点儿肥皂钱。
当时的西工团隶属西北局,我们经常要随着大部队转移。
在村里,找个台子围上幕布就能演出了;
大家吃睡也都是在临时的窑洞里或破庙里。
但这样的生活让我觉得非常快乐,西工团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文艺的魅力。
”刘燕平说。
·
刘燕平(左一)在西北文工团演话剧。
不演出的时候,演员们就种地、帮助照顾伤员。
团里也时常组织学习,这让刘燕平明白艺术贴近生活的重要性。
1948年8月26日,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9年5月,西安解放,西工团决定下西安。
刘燕平第一次看到火车和铁路,稀罕地摸了又摸,欢欣鼓舞地进了西安。
进城后的演员们将一个个创作、改编的新歌剧送往工厂、农村、军营和校园。
刘燕平在新歌剧《保卫村政权》中成功地塑造出一个伪善嘴脸的关中地主婆,还在《白毛女》中饰演了喜儿,受到观众的好评。
火车上诞生的《兰花花》
上世纪50年代初,青藏公路投入建设中。
1950年,刘燕平和西北文工团的同事前去青海慰问演出。
这几个月的日子里,独特的藏族歌舞、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为她提供了丰富的民乐营养。
演出期间,刘燕平突然接到文工团发来的紧急电报,让她速回西安,不能耽搁。
收到通知后,刘燕平急忙从兰州转乘军用飞机飞到西安,这才得知是让她去北京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