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處處紅色景點,每天人頭攢動,地面干淨整潔﹔一個個小吃攤位,食客自覺排起長隊﹔一條條斑馬線前,車輛停下等待行人通過……
這裡是貴州遵義。作為一方紅色熱土,歷經多年奮斗,2017年,這座紅色之城有了新名片——全國文明城市。
近年來,遵義深耕紅色文化,提升市民素養,延續城市文脈,努力實現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
“苗嶺秀,旭日升﹔百鳥啼,報新春﹔遵義會議放光輝,全黨全軍齊歡慶……”走進遵義紅軍街,經常能看到一群老人身穿紅軍服,頭戴紅軍帽,放聲高歌。
“遵義是革命老區,我們從小接觸紅色文化,有責任繼續傳承下去!”71歲的羅光華,連續唱了17年紅歌,退休前,每次單位組織合唱,總能看到她的身影。退休后,她更是將愛好做成“事業”。
2004年,為充實退休生活,在幾個朋友支持下,羅光華牽頭成立合唱團。合唱團以唱紅色經典歌曲為主,她自己擔任團長。
“我們經常到市區公園、紅色景點唱歌,每次都會有許多人來拍照,停下來看我們表演,大家越唱越有動力。”合唱團規模也逐漸擴大,“從最初的十幾個人發展到現如今170多人,年齡最大的82歲。”羅光華說。
常年堅持讓合唱團名氣漸響。“團裡能人多,單簧管、薩克斯、笛子、口風琴都會用,自己還會配樂。”為豐富表演,羅光華還整理出12本集子,有上千首歌曲可選。
2015年,合唱團被邀請到紅軍街表演。“就在遵義會議紀念館旁邊,每天有不少游客。”興奮之余,羅光華壓力也不小。“為了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先烈們拋頭顱洒熱血。現在生活好了,那段歷史不能忘!”
近年來,遵義立足當地紅色資源,通過紅色文化進校園、開展紅色文化研修等主題活動,傳承好紅色基因,筑牢文明城市創建的精神基礎,讓紅色成為遵義的鮮明底色。
“長征精神和遵義會議精神是我們的根和魂,堅持以紅色文化感召人、以革命精神激勵人,讓市民主動參與文明城市創建、維護遵義城市形象,讓文明之花在遵義綻放。”遵義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明辦主任朱世斌說。
5月1日早上9點,60歲的卓先順帶領40多名義工趕到遵義會議會址。“平時客流量就很大,節假日更不用說,僅靠現場工作人員,根本忙不過來。”卓先順說,人群之中,義工們身穿藍色馬甲,格外顯眼,“這樣方便游客找到我們,服務老人、維持秩序、引導指路等,我們都能幫忙。”2011年,卓先順發起成立遵義市義工聯合會,至今已堅持10年。
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正坐著輪椅排隊。“老人家,多大歲數了?”卓先順見狀湊了上去。
事情很小,但卓先順頗有成就感。“創建文明城市,人人有份,我們想通過志願服務,提升革命老區的文明程度。”當天,他們接待了近3萬名游客。如今,全市已有50多個團隊、3萬多人加入遵義市義工聯合會,從街頭到社區,從公園到景點,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
“義工也是我們遵義的一道風景!”家住紅花崗區的周樂華,打心眼裡敬佩他們,當社區成立志願服務隊時,她也報了名,“總共20多人,主要負責拾煙頭、撿樹葉,倡導大家養成文明習慣。”
截至目前,遵義參加志願服務的人數已超92萬。“我們通過發揚紅色精神,開展志願服務,激發市民參與熱情,提升市民的幸福指數。”朱世斌說。
一棟棟紅色磚房,外牆早已斑駁,但機器聲不絕於耳。隨著一排重型設備快速翻轉,兩根手指般粗的鋼絲繩,瞬間被擰成麻花狀,這裡是貴州鋼繩(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廠區。
“市場需求在變,我們必須時刻提升工藝,把產品做得更好。”34年前,徐朝乾是廠裡的學徒工,如今,他已成長為公司的高級技師,現擔任特殊鋼絲繩技術顧問,每天到現場指導工人們操作。
去年,四川的一家企業急需一批密封鋼絲繩,因為此前全靠進口,在聯系到貴州鋼繩公司時,對接的同事心裡沒底。“別怕,盡管應下來!”徐朝乾果斷回答,“剛摸索出一套新工藝,沒啥問題。”
接下來的日子,徐朝乾帶著團隊加班加點,順利完成產品,對方安裝試用后發來反饋:“比進口的還好。”
憑著精益求精的勁頭,徐朝乾不斷創新操作技術和生產工藝,至今已為公司創造價值2000余萬元。“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作為土生土長的遵義人,我們要從遵義會議精神裡汲取力量,走出一條發展新路。”
“十三五”期間,遵義依托資源稟賦,發揮比較優勢,經濟實力全面提升,在貴州率先整體脫貧。2020年,全市GDP總量達3720.05億元,同比增長4.6%,10年間實現翻兩番的目標。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7190元,年均增長8.3%。
朱世斌說,遵義將繼續鞏固、深化文明城市創建,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斷補齊民生福祉短板,提升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下一篇:泉州晚报数字报·泉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