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摇摆乐通过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提高了爵士乐的地位,但它的后继者波普爵士乐(Bop Jazz),却得到了主流的地位。波普爵士带来的变化比爵士乐历史中任何一个其他时期都要大,意味着爵士大乐队的解体和爵士小组的兴起,意味着新的年轻乐手开始展现出他们在音乐上的想法,意味着技巧和表演观念发生的变化直接导致了欣赏方式的变化。在音乐理论和和声知识方面,波普时代对乐手的要求更高,乐手要对和弦的识别、拓展和替换有更强烈更直接的感觉。快速的音乐对乐手的演奏技巧也有很高要求。年轻乐手们厌倦了摇摆乐大乐队中程式化的独奏模式,开始追求自由、新鲜的爵士乐手法。回顾爵士乐史,这一时期所发生的音乐变化,为发展中的爵士乐主流建立了一个框架。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批富有魅力的新乐手走向历史舞台。而这一时代的主要领导权,必然属于像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这样的伟大变革者。
绰号“大鸟”的查理帕克,是历史上公认的天才人物,是少数几个称得上改变爵士乐发展进程的人之一。尽管他在35岁就英年早逝,但丝毫不妨碍后世对他的赞誉以及乐迷对他的追捧。伟大的迈尔斯戴维斯(Miles Davis)曾经说过:“爵士乐的历史只需用两个人的名字就可包括,那就是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和查理.帕克。”由此可见,帕克在其它爵士音乐家心目中的位置。
早年的帕克深受中音萨克斯手巴斯特史密斯(Buster Smith)和次中音萨克斯手莱斯特杨的影响。而十几岁时,帕克有意识地跟随一些有学院派背景的音乐家学习,进一步扩充了自己的音乐知识。1939年,帕克来到纽约开展自己的事业,参加了一些爵士小组,录制了一系列唱片。1942年,已经是一名成熟音乐家的帕克遇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伙伴,波普爵士的另外一位符号,小号演奏家迪奇吉莱斯皮(Dizzy Gillespie)。二人在一次即兴演奏交流会上相遇,舞台之下并没有过多交谈,却在演奏时一拍即合。这次相遇,成就了爵士乐历史上最成功的搭档之一。此后他们在钢琴家厄尔海恩斯(Earl Hines)的乐队中开始了精彩的合作。在海恩斯的乐队解散之后,男歌手比利艾克斯汀(Billy Eckstine)又把这群富有先锋派精神的大多数乐手招致自己的乐队。于是在1944年,年轻的迈尔斯戴维斯的加入,又开始了一段帕克与戴维斯合作的佳话。爵士乐评论家马克思哈里森(Max Harrison)在他所写的帕克传记中这样描述那个时期:“那些著名的音乐家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当他们在纽约走到一起的时候,大家找到了共鸣,并且互相激励,更加努力进取。几年后,这种共鸣产生了一种由不同的新元素(以旧元素为基础)构成的综合,这种综合被称为现代爵士乐或波普”。
1944年,帕克在纽约开始了自己作为乐队长的生涯。他在此后以乐队长之名录制的唱片被认为是其成熟期的爵士乐表现,展示了丰富的、富于表现力的音色以及句法方面前所未有的节奏自由。他的名曲《科科》(Koko)《正是时候》(Nows the Time)《比利跳舞》(Billies Bounce)《闲聊》(Meandering)《为一个即兴重复段热身》(Warming Up a Riff)和《从一个即兴重复段发展》(Thriving from a Riff)都是出自这一时期。1945年,帕克与吉莱斯皮录制了一系列震惊爵士乐坛的作品,包括《迪齐的情绪》(Dizzy Atmosphere)、《肖,不用说了》(Shaw Nuff)、《咸花生》(Salt Peanuts)和《炎热房子》(Hot House)等等。在这些作品中,两位大师先是快速齐奏,然后进入强烈的意料之外的独奏。二人“飙琴”时速度之快达到了入魔的地步,让当时习惯摇摆乐时代那种慢速的强调旋律作品的听众感到吃惊。他们凭借高超的技艺和鲜明的音乐个性,打破了爵士乐的传统,奠基了波普爵士的时代。然而此后远赴洛杉矶生活的帕克却坠入了的深渊,毒瘾惹来的麻烦甚至让他被关进医院,直到1947年才重获自由,并重返纽约。
在1947年至1951年期间,帕克达到了他事业的顶峰,组成了包括迈尔斯.戴维斯、杜克.乔丹(Duke Jordan)、汤米.鲍特(Tommy Potter)和马克斯.罗奇(Max Roach)在内的五重奏,这也是他最成功的爵士小组。他们以美国经典流行歌曲为基础录制的一个民谣风格系列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将波普爵士乐带入了佳境。代表作包括改编自乔治格什温(George Gershwin)的名作《让人想拥抱的你》(Embraceable You)。当时的音乐家一致认为,如果不钻研查理.帕克的作品,演奏“现代爵士乐”几乎是不可能的。1950年开始,帕克终于实践了自幼产生的对于20世纪欧洲古典音乐和欧洲萨克斯演奏风格的仰慕。他尝试将弦乐和爵士乐融合到一起,编配、录制了大量流行歌曲,尽管这些曲子受到了一些乐迷的指责,认为其过分商业化。神韵唱片(Verve)1995年推出的《查理帕克与弦乐:大师作品》(Charlie Parker with Strings:The Master Takes),记录了弦乐时期的帕克最优秀的作品,如诗一般的优雅、细腻,隽永。这些作品中最成功的当属《只是朋友》(Just Friends),帕克对这类好莱坞味道的电影配乐的喜爱甚至超过了现代爵士乐。即便如此,1953年帕克还是推出了令人惊讶的原创独奏曲《证实》(Confirmation),他在其中从容自在,如泉水般流动的演奏,为所有爵士乐即兴创作者树立了追求的目标。
然而长期受到毒品和酒精影响的帕克,身体衰退到极点,演奏也开始走下坡路。1955年3月12日,这位爵士乐历史上公认的天才终于在33岁的年纪猝然离世,留下了无尽的叹息、善感和遐想。帕克是一个善良而正直的朋友,深受其害的他一再告诫其他乐手不要沉迷于不良嗜好。索尼罗林斯曾经说到:”大鸟帮助过很多人他对待我们和几位别的爵士乐手,特别是萨克斯手,就像一位父亲。我们个人有什么烦恼,就去找他谈谈,去看看他。他的整个生命目的就是音乐,他告诉我们音乐是最重要的,任何干扰音乐的事情都要避而远之。后来,他的忠告让我倍感受用,然而我还没来得及去看他,把这些话告诉他,他却已经去世了。”
帕克辉煌、曲折而短暂的人生,注定其成为唱片工业、传记作者和影视工业的宠儿。他死后的地位一直在上升,许多录音都发行了CD版本,还有大量的广播和俱乐部演出的录音出版。他的绰号被使用作为乐器品牌。1988年,好莱坞著名影星、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拍摄了一部关于帕克生平的影片《大鸟》(Bird),将其描述成一位自毁式的天才,以非凡的天赋和创造力改变了爵士乐的发展轨迹,改变了人们对爵士乐的认知。
帕克是一位罕见的音乐家。他拥有完美的听觉能力和精湛的中音萨克斯演奏技巧。他能以超出了一般人想象的快速去演奏,并且保证每一个音的精确度,以至于一知半解的人会以为他在卖弄炫技。大多数年轻乐手都认为,帕克的风格及其旋律与节奏思维是萨克斯演奏的标准手段。而他对于爵士乐的影响也扩展到了所有乐器。尽管帕克的风格总体上很现代,但从未丧失早期爵士乐的根。帕克是出色的和弦即兴演奏大师,善于在乐曲结构上创造新旋律。他对把和弦的高位泛音作为框架,以此为基础即兴演奏出新旋律的做法充满了兴趣。而这种方法后来也变成了波普运动的主要支撑,许多新的乐曲就是从旧的和弦进行中产生的。但他对爵士乐的解放并不局限于旋律与和声,对节奏的微妙变化的运用也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本领之一,那些追随了他的乐手都得益于这一自由,无需复制他的实际句法。
40年代末和50年代早期,冷爵士乐开始在美国西海岸兴起。它由波普爵士那种热情似火的表演风格和激进的演奏风格,转为含蓄温和的风格。它的速度松弛,高超的技巧让位于微妙的乐器音色和含蓄的音响风格。它结合了波普爵士技术层面的特征,其本身又有鲜明的特色:很少的泛音及颤音,并将之柔顺化以避免和原来风格一样有棱有角。冷爵士是一种迷人的音乐,乐如其名的特点,使其自兴盛之日起就让无数乐迷为止倾倒。两位以小号为标志的音乐伟人迈尔斯戴维斯和查特贝克(Chat Baker)是这种风格的代表性人物,前者1957年推出的专辑《冷爵士的诞生》(Birth of the Cool)更是这一派的命名之作。而在萨克斯演奏家领域,恐怕没有人能超过次中音萨克斯手斯坦盖茨(Stan Getz)对这种音乐美学上的贡献。
从40年代开始,在近50年的职业生涯中,斯坦盖茨逐渐成为一位令人尊敬的世界闻名的爵士乐手,旋律优美和充满活力的华丽音色是他的标签。盖茨早年深受莱斯特杨的影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完全不同的特性。1948年的专辑《早秋》(Early Autumn)中,盖茨的萨克斯演奏音色开始形成自己“冷”的特色——少有泛音并且几乎不用颤音。这种风格顿时开拓了许多爵士萨克斯演奏家的想象空间,并且与查理帕克式的波普风格形成巨大反差。然而盖茨本人又是演奏波普爵士的绝顶高手,他录制于1946年的首张录音即名为《斯坦盖茨和他的波普男孩们》(Stan Getz and His Be-Bop Boys)。他在整个50年代一直是一位地位显赫的萨克斯手,1952年的专辑《斯坦盖茨的演奏》(Stan Getz Plays)充分展现了他在这一时期的风格特点,冷爵士的音色特征和眼花缭乱的波普爵士技巧完美融合。
60年代,盖茨对波萨诺瓦(bossa nova)的探索,把极为动人的巴西节奏与爵士乐美妙的旋律和纯净的音色有机结合,轻而易举地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可。1963年发表的《爵士桑巴》(Jazz Samba)是一张石破天惊的专辑,其中的曲目《变调》(Desafinado)一炮而红,让波萨诺瓦流行起来,也让盖茨从此名声大震。1964年的《盖茨/吉尔伯托》(Getz/Gilberto)是爵士乐历史上最畅销的专辑之一。可以说60年代既是盖茨艺术上的成熟期,又是他音乐生涯中最为辉煌的阶段。
在巴西爵士的热度逐渐减弱之后,盖茨也回归爵士乐,开始与许多年轻乐手合作,包括像钢琴手奇科科里亚(Chick Corea)、鼓手托尼威廉姆斯(Tony Williams)和打击乐手艾尔托莫雷拉(Airto Moreira)这样爵士乐史上响亮的名字。70年代,盖茨推出了一系列热门专辑,并开始尝试融合爵士(Fusion Jazz),不过很快又回归了传统爵士。80那年代以后的盖茨基本处于半退休状态,但直到1991年逝世前,他还会和伟大的钢琴手肯尼巴隆(Kenny Barron)一起偶尔巡演。1992年出版的专辑《人的时光》(People Time)是盖茨逝世三个月前与巴隆合作的现场录音,这是一张优美感人的作品,记录了一代大师生命中最后的辉煌。
纵观爵士乐史,盖茨虽然不是一位修改音乐法则的革新者,却是一位拓宽传统音乐界限的创始人。轻声的颤音、慵懒闲散的音质、优美的旋律和优雅的气质是盖茨的标签。他在爵士乐领域是旋律即兴的代表人物,旋律对于他而言信手拈来一般。他的独奏常常是由一段神秘的引子开始,随着短暂的即兴发挥,听者会自然地沉浸在接下来的一段段高潮中,而他也在不知不觉中让旋律倾诉出生命的主题。这种即兴风格是他一生的挚爱,他曾这样形容:“这就类似于语言。音阶是字母,和弦就是句子,拥有它们,我就可以用萨克斯即兴发言了。虽然我还没有完全了解它,但这的确的件美妙的事——可以不假思索地吹奏出音乐。也许爵士乐的真谛就在于此。”
作为历史上最重要的萨克斯演奏家之一,盖茨在他64岁的生命历程中留下了300多张有声资料,他对同时代音乐家和后世的影响无法估量。
盖瑞穆里根(Gerry Mulligan)是爵士乐历史上最伟大的低音萨克斯演奏家,也是冷爵士风格的重要人物。他的演奏风格改变了上低音萨克斯以往给人的笨拙粗鲁的印象。他与查特贝克组成的无钢琴四重奏让他在群星璀璨的50年代风光无限,引人瞩目。
穆里根在40、50年代首先以业界知名编曲人著称,并参与了迈尔斯戴维斯的乐队,在一系列冷爵士风格的唱片中都有他的影子。不过他上低音萨克斯演奏家的声望则始于52年来到加利福尼亚之后,与查特贝克等人组成了洛杉矶基地四重奏。这支没有钢琴的组合迅速蹿红,走出了一种符合听众口味的接近主流的风格,还整合了迪克西兰和摇摆乐的一些特征。他们的录音作品被评论界称赞为在现代进步爵士乐中最具创新风范的作品,他们即兴演出中的默契配合赢得了乐迷的心。穆里根与贝克由此成为了大明星。然而随着一场由毒品引发的牢狱麻烦,以及穆里根与贝克经济上的纷争,这支正直巅峰的组合草草散伙。后来穆里根回到纽约,重新招募了一批乐手,逐渐重新建立起了其50年代冷爵士风格代表人物的地位。
60和70年代的穆里根曾去欧洲和日本表演,并且参与过风靡一时的戴夫布鲁贝克(Dave Brubeck)四重奏巡演。同时他还保持着专职作曲人的身份。80年代他曾尝试过组建一支大型电子乐队。90年代,他带领着《冷爵士的诞生》的创作班底乐队,以及他自己的四重奏乐队一起,以在全球范围内演奏迈尔斯戴维斯的经典曲目而著称于世。他对音乐的热情一直保持到过世前1996年的最后一次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