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音乐本是美国黑人间流行的民间音乐,19世纪末,被音乐家加以整理后在城市进行演出,它的乐器主要有小提琴、中提琴、双簧管、萨克斯、吉他和打击乐器。它的乐曲主要为半分切,有强烈的节奏感。这时,交际舞(交谊舞)刚刚开始流行,由于它的节奏很适合进行这一舞蹈,所以跟着流行起来,并传播到世界各地。如果说交响乐属于阳春白雪,那么爵士乐则是大众音乐。一支交响乐团一般要三四十人组成,而爵士乐团少则六七人,多则十余人。欣赏交响乐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要穿着礼服心平气和地倾听;而爵士乐则是大众的、民间的。
20世纪初,爵士乐传入中国,一开始人们把jazz翻译成爵士,而爵士是一种爵位名,很多人误以为这是一种贵族音乐。在当时,中国的一些专业音乐团也有爵士乐演出,但更多的是在舞厅里出现,主要为华尔兹(三步舞)、福克斯(四步舞蹈)、探戈、伦巴这四种舞蹈作伴奏,青岛也是如此。
朱自清曾说青岛不仅白天美,夜间也很美,她的夜晚有很多舞厅。当时很多人甚至专门来青岛跳舞,那时最出名的舞厅是冠县路的却尔斯登舞厅,这里有弹簧地板。有人认为这里可以和上海百乐门媲美。到了30年代时,上海青年来青岛,中午在汇泉海水浴场游泳,傍晚在青岛咖啡饭店吃西餐,晚上到却尔斯登跳舞,这就是朱自清的青岛——不仅白天很美,夜间也很美。
那时青岛主要的舞厅有却尔斯登(原冠县路23号)、巴拉斯(原冠县路61号)、吉普桃浦(原冠县路36号)、明星(原沧口路61号)、芬大即亚(原冠县路66号)、月宫(原沧口路新2号)、黑猫(原冠县路中市)、普林司(原临清路29号)、マゥントフジ(原清平路2路)、キンタ舞厅(原聊城路116号)、半夜舞厅(原太平角思路5号)、联合大饭店(原汇泉路2号)、大青岛饭店(原冠县路51号)、第一大饭店(原广西路54号)。
以上这些都是专业舞厅,有职业舞女。因为交谊舞跳起来,是男士搂着女士的腰,所以这些舞女被叫做“货腰女郎”。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到舞厅跳舞,不是给舞女现金,都是现换成舞票。高档的舞厅1块钱可以买3张,低档的是1块钱5张。客人每跳完一支舞就给舞女一张,有些客人为了追捧某舞女,会一次给她二三张舞票或更多,如果请舞女陪坐喝酒也要按跳舞的时间标准收费。这些舞厅中,舞女人数最多的是第一大饭店,有舞女39名。人数比较少的是联合大饭店,有舞女19人。
除了有职业舞女的专业舞厅以外,还有一些没有舞女的舞厅和可供跳舞的饭店,这其中著名的有曲阜路上的花园饭店、湖南路上的上海饭店、中山路上的金城饭店、汇泉路上的青岛咖啡饭店等,这些饭店既可以用餐,中央的场地也可以跳舞,只是没有职业舞女,跳舞者可以自带舞伴或现场临时约请舞伴。无论男女,都可以向心仪的人走过去,鞠躬邀请,如果对方同意就会起身回应,一起步入舞池。这些带有舞池的饭店,最出名的要数青岛咖啡饭店,著名作家柯灵曾写过一篇《咖啡与海》,其中写道“感谢朋友的热情,让我也做了一回青岛咖啡的座上贵宾……白衣侍者含笑相迎,跑过甬道,来到大厅。辉煌的壁画,灿烂的明灯,跳舞场在正中。厅外是濒海的露台,玉砌雕阑,大理石的圆柱,精巧的座位,骄矜的微笑,指甲涂着蔻丹的纤手,高脚杯里是殷红的葡萄美酒。 ”
另外,像青岛俱乐部、德国俱乐部等俱乐部中也经常组织舞蹈活动,还有上层家庭也经常在家开party,因而需要大量的爵士乐队,所以从上世纪20年代末期,青岛就出现了很多爵士乐团,成员以俄国人和菲律宾人居多。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一些俄国中上层人士来到青岛,他们中的有些人没有其他谋生技能,好在受家庭影响,受过一定的声乐训练,于是便加入乐团或组织乐队谋生。而菲律宾曾是美国的殖民地,他们接触爵士乐很早,当时的青岛人管这些外国乐手叫“洋琴鬼”,汇泉青岛咖啡饭店里是俄国爵士乐队,而却尔斯登舞厅则是菲律宾乐队,花园饭店虽然是俄国人经营,却有一支中国人的爵士乐队。相比之下,在青岛30多支爵士乐团中,中国人寥寥无几,只是在一些单位、学校举行舞会时,有一些业余的中国爵士乐队作为伴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