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在东环北路附近的环城公园里,都能看到一位弹奏手风琴的老者。只见他双眼微闭,随着双臂一开一合,悠扬的琴声随之传来,引得不少在此晨练的人驻足围观。这位老者就是68岁的张秋生。
提到手风琴,大家的脑海中或许会浮现出《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些广为流传的经典歌曲,这些歌曲承载了上一辈的情感,记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张秋生向记者回忆道,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价格亲民、方便携带的手风琴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热潮,普及程度远超现在的钢琴。当时,几乎每一支文艺小分队、每一个基层合唱队都有手风琴。“盒子一响,万人跟唱,是它辉煌时的写照。”张秋生介绍说,“手风琴声音宏大,音色变化多,普通人入门不算难,很快就能演奏些简单曲子。对于独奏、重奏、合奏,它又可以任意拆装,一架手风琴就像一个小型的乐队。”在钢琴尚不普及的年代,手风琴以易于携带、独奏有韵味、合奏有气势、伴奏灵活的优势,成了民间乐器中的“无冕之王”。《手风琴演奏法》再版20余次,发行过100万册,足见那时手风琴有多热。
张秋生颇有些遗憾地告诉记者,自己年轻的时候就想拥有一台手风琴,即使是小型的也行,但当时一台手风琴至少要两三百元,而父母两人一个月的工资合起来还不到40元,所以他最终也没能如愿。而张秋生真正开始学习小提琴,还是在退休以后。2013年,一次他在旧货市场闲逛,发现了一台手风琴,几番讨价还价之后,他用经济实惠的价格买下了这台手风琴。
手风琴到手后,张秋生便开始张罗学琴的事。他在我市一家琴行找到了专门教手风琴弹奏的老师,成了那里年纪最大的学生。虽然年纪大,但张秋生学起琴来却十分刻苦。他不仅上课时认真听讲,回家后也会每天背着手风琴,按老师教的练习。
张秋生向记者介绍说,学手风琴很讲究坐姿和弹奏技巧,为了让自己尽快掌握其中要领,他还把其中的一些要领编成了顺口溜。“演奏姿势要端正,两眼平视挺起胸,键盘垂直不歪斜,左键左腿是重心。右手触键要放松,动作要小莫变形,手腕手臂要自然,上下移动别僵硬。每个琴键按到底,音符清楚又干净,手指靠近黑琴键,演奏顺手又顺心”说起这些自创的顺口溜,张秋生一脸自豪。
虽然手风琴很重,张秋生经常练得胳膊、脖子都很酸痛,但他却乐在其中。他说:“其实在学手风琴前,我还学过吹笛子。由于上了年纪,气力不足,有时吹一支曲子要歇好几回,只能作罢。后来一位医生告诉我,笛子这类吹奏型的乐器需要运用气息通过笛管等引起震动,时间一长就会伤气,有损老人的身体健康。相比之下,钢琴、手风琴等弹拨类乐器更适合老年朋友。学习这类乐器需要眼、手、耳和大脑一起默契配合,充分调动身体各个部位,既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
如今,通过7年的学习,张秋生已经能够熟练弹奏50余首曲目,他经常在社区举办的文艺晚会中表演节目。张秋生说:“弹奏手风琴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在我看来,手风琴是最贴心的乐器,不仅是因为相比其他乐器,弹奏时它最靠近心脏,还因为它已经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我发自内心地热爱它,也会一直弹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