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0日,一场名为“指尖上的风情之十”上海音乐学院与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中外手风琴作品音乐会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完美落幕。
本次演出是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中外经典手风琴作品巡演”的收官之作。同样受疫情影响延期举办的另一项巡演项目“长相知——方琼古诗词歌曲音乐会”也在去年于上海和哈尔滨等地重新启动,后续演出活动也在正常开展。
“十三五”期间,上海音乐学院获批国家艺术基金各类项目资助近30项,项目数量居全国同类院校首位,涵盖大型舞台创作、国内外巡演、跨界融合、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在国家艺术基金支持下,各项目极大释放了艺术高校的文艺生产力,有力促进了上音学科建设发展,为“十四五”开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上海音乐学院始终贯彻习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文艺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歌剧《贺绿汀》、交响乐《王羲之》《炎黄颂》、多媒体舞台剧《东去西来》《笛韵天籁》《爱·文姬》等原创舞台作品、其他小型舞台作品以及十余项青年艺术人才资助项目创作的新作品都紧扣时代主题,彰显新时代上音艺术家的文化担当。
原创歌剧《贺绿汀》2018年5月9日在上海大剧院首演。歌剧以20世纪上半叶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争取解放的宏大历史为背景,真实再现了青年贺绿汀承前启后、融合中西、树立文化自信、追求创作卓越的音乐家形象。该剧的作曲张千一介绍“整部作品在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撑下,总体音乐风格基调是将贺绿汀对革命理想和艺术理想的追求相结合,将其经典作品与该剧新创作的部分无缝衔接,和声构造、旋律处理兼用中西方之法,构成独特的中国风。”其中“邵阳街头”“十里洋场”“陕北窑洞”等场景,增加了音乐风格的地域化特征。2018年暑期,上海音乐学院的音乐家们沿着老院长贺绿汀的人生轨迹,全国巡演了该剧,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重要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评论。为献礼建党100周年,2020年由上海音乐学院和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拍摄制作的中国首部8K全景声实景原创歌剧电影《贺绿汀》,由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教授等担任主演。
交响乐《王羲之》(作曲:叶国辉)2016年受到国家艺术基金资助,2019年再次入选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2020年11月14日,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交响乐《王羲之》在上海交响乐团上演并举行“二改”专家论证会。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主任雷喜宁、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徐旭、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等出席会议。全国作曲、表演、指挥、理论研究等领域的专家,围绕作品的创作、演出情况同叶国辉教授等主创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交响乐《王羲之》通过交响化的音乐语言,凸显王羲之标志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将中国故事以交响乐的形式向国内外传播。
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资助项目——交响幻想曲《炎黄颂》,由深圳交响乐团演奏、林大叶指挥,于5月22日晚在西安成功上演,并正式拉开国内巡演的序幕。该作品由上音作曲家周湘林、赵光、张旭儒、尹明五共同创作完成,共分为“源”“生”“化”“祥”四个乐章。以创世神话华夏始祖炎黄二帝的传奇与从混沌初分到华夏一统的史诗为题材,神思生命之源、文明之源,讴歌生命不息、生生不息。刻画出古代华夏英雄时代的磅礴气势与铁血柔情,致敬古圣先贤所创造的伟大文明,礼赞天下归一,展望新时代的美好明天。
原创民族器乐剧《笛韵天籁》于2019年5月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首演。8000年前的骨笛之音再现,让人耳目一新。9月15-20日,这部剧又将以“厅堂版”的形式登台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演艺厅连演6场。该剧打破舞台藩篱,“厅堂版”给观众浸入式体验。有评论家说:“《笛韵天籁》是一部真正的器乐剧,从开始到结束,就是用音乐贯穿到底。它所表现的内容和追求的艺术目标,带有民族性的、神话感的浪漫诗意,带有中国水墨画式的留白,给观众留下了很多想象空间。”
“十三五”期间,上海音乐学院实施并完成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共4项。项目的实施展示了上音学科建设新高度,进一步巩固了上音作为我国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标志性地位,体现了上音新时代育人使命之担当,为全国音乐艺术院校高水平师资培养作出了积极贡献。
音乐理论人才培养项目(负责人:张巍)于2018年6月24日-7月28日在上海举办。来自于全国各地的近百名学员汇聚于上海音乐学院。项目邀请了来自于国内外相关学术领域的17位顶尖专家学者,项目课程设元理论课程、专题研讨、创作技术研讨、互动与对话四大板块。此次项目的开展有效促进了国内外同行就国际前沿音乐理论的交流,为我国音乐理论的研究与发展、创作实践与教学以及音乐理论体系的构建做出一份贡献。
古谱诗词传承人才培养项目(负责人:杨赛)在2018年世界诗歌日“东方美谷诗漫贤城”诗歌节中启动。项目组已与海内外20余家教育机构携手,共建古谱诗词传承人才培养基地。该项目衍生而成的古谱诗词歌曲、民国古典诗词歌曲和新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诗词歌曲丛书也在编辑出版进程中。项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将双一流学科发展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将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文化交流结合起来,凸显中国文化自信。
少数民族声乐表演人才培养项目(负责人:杨学进)是国内首届针对少数民族声乐培养的专业研修班,35名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家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课程,进行演唱技巧、音乐理论、作曲等全方面培训,探索当今民族声乐表演艺术与传统少数民族民间演唱的融合。2019年10月8日晚,由上海音乐学院、中共玉溪市委宣传部、玉溪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礼赞新中国 奋进新时代”少数民族声乐表演人才培养玉溪音乐会在聂耳大剧院举行。此次音乐会,既是对培训班教学成果的总结,也是对民族音乐文化的集中展示。
歌剧理论评论人才培养项目(负责人:钱仁平)于2019年7月8日开班。此次项目,是在上海音乐学院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建设,发展歌剧学科及其理论体系建构的大背景下构思并实施的。项目课程拟设“歌剧基本理论”“歌剧史学美学与评论”“歌剧剧本与音乐分析”“歌剧表、导演与歌剧制作理论”等四大课程板块;以“专题讲座”“主题研讨”“互动与对话”“写作实践”为培训模式。项目的举办为中国歌剧理论评论事业增添新生力量。
长相知——方琼古诗词歌曲音乐会项目陆续在上海、北京、广州、杭州、温州、呼和浩特、哈尔滨以及台北等地举办了多场音乐会。项目继承了自20世纪初以来,应尚能、周小燕、姜嘉锵等众多声乐艺术家积极传播古诗词歌曲,通过当代艺术家演唱诠释,将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传播到各地,以风格独特且形式多元的音乐表现形式赋予中国古诗词歌曲以现代魅力,成功展示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神韵。音乐会包含《阳关三叠》《长相知》《凤凰台上忆吹箫》等古曲,也有赵季平、奚其明、谭盾等当代作曲家根据古典诗词创作的《黄莺吟》《幽兰操》《静夜思》《越人歌》《菩萨蛮》《清平调》等近15首新作品。
由徐达维教授领衔的中外经典手风琴作品巡演项目以中国近百年手风琴音乐文化发展为主线,将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重现舞台,在保留经典的基础上,对演奏形式进行多样性呈现,包含古典、现代、民族民间音乐等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手风琴音乐,同时也将上音国际手风琴艺术中心委约当代著名作曲家们为手风琴倾心打造的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华民族风情作品呈现舞台。
项目六场巡演音乐会分别在上海、宁波、厦门、贵阳、北京等地举办。以高水准的专业音乐和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手风琴的音乐魅力,实现其服务大众、提升审美境界的创新性发展。师生们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受到精神上的一次洗礼。在引领国内院校手风琴专业学科高度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方向的同时,以高水平系列演出、学术交流为样本、向世界展示中国手风琴音乐标准,促进海内外之间友好文化交流与合作,从而更好地传播中国手风琴音乐文化,提升国际影响力。
通过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培育的作品和舞台演出受邀参与中国艺术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等知名艺术活动,不仅推动校地合作、文教结合、产教融合的模式升级,还为服务社会文化发展,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产生了积极作用。
集成上海音乐学院各学科创作演出力量的原创歌剧《汤显祖》,2017年1月首演于国家大剧院,当年5月登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舞台;20181月,作为开幕演出亮相匈牙利欧洲青年歌剧节,并应邀在捷克亚纳切克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作访问演出,12月又以音乐剧场的形式在台湾巡演。2019年4月7日晚,上海音乐学院原创歌剧《汤显祖》音乐会版亮相悉尼歌剧院,2600多座的歌剧院大剧场几乎满座。这是此次《汤显祖》澳洲巡演的最后一站,该剧已在墨尔本演奏中心演出三场,上座率均超过95%。
2017年在作为中国最高规格的对话文化交流活动之一的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捷克国家交响乐团演奏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创作的交响乐《王羲之》,这是该团首次携手中国作曲家举办个人交响乐作品专场音乐会,堪称“一带一路”跨国艺术合作的典范。交响乐《王羲之》以高品质演出为主体,呈现在文化艺术领域的经典成就与探索创新,让中外观众充分领略深厚的民族传统和丰富多元的文化魅力。
“十三五”时期,在国家艺术基金的推动下,上海音乐学院掀起艺术创作的热潮,在优秀艺术成果得到充分展示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学科发展和社会影响力。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上海音乐学院将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继续紧扣时代主题,紧抓中国优秀传统文脉,创作更多优秀成果,以“中国音乐教育的引领者、文化强国战略的支撑者、上海文化品牌的贡献者、长三角音乐联盟的牵引者、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示范者”为新时代办学定位,大力培养德艺双馨、红专兼备、国际视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拔尖创新艺术人才,为国家文化战略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