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李云迪的前途,张小鲁毅然辞去工作,专门跟到深圳陪读,从此就没再找过工作。她说:“我把陪儿子练琴当成了自己的事业,自己的追求。 ”李云迪的整个音乐生涯里,自始至终都有张小鲁的陪伴,陪他一起上课,一起练琴,然后决定他应该怎么做。等到儿子成为钢琴家,张小鲁的钢琴教育也达到了授课水平。
早在李云迪入读深圳艺术学校时,张小鲁就被聘为钢琴班的辅导员,带着四五个学生。从一个不知道钢琴有多少琴键的人,到成为精通钢琴理论知识的专家。
谈到培养孩子的成功经验,张小鲁笑言她只是比其他母亲更主张坚持,不轻言放弃。“坚持,其实也是考验母亲的毅力。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就看家长怎么去发掘,怎么去引导。如果家长把孩子的潜能都挖掘出来了,那所有的孩子都是人才! ”
儿子抱怨过她“吝啬夸奖”
在李云迪父亲李川的记忆里,张小鲁对儿子的要求一直很严。有时候李云迪练琴时,张小鲁一边旁听一边织毛衣,听到错音,毛衣针“啪”地就往手指上打过去。一次,李云迪有一条练习曲怎么也练不好,张小鲁气得回到自己卧室关起门来。倔强的云迪就一遍一遍地练,怎么也不下琴,非要弹到妈妈说“好”才行。到了晚上11点多,张小鲁才在丈夫的央求下听儿子弹了琴,虽然很满意他的表现,嘴上也只说“可以啦”。
对于母亲很少夸赞自己,李云迪也抱怨过,但这是张小鲁让他始终保持一种不满足、不甘心状态的教育方式。在张小鲁看来,“吝啬夸奖”无疑是激发潜能最好的方法,而李云迪对“艺术的完美”近乎苛刻的追求也正缘于此。
为了保证李云迪的练琴时间,张小鲁为其制订了严格的“规章制度”,首先就是精确、紧凑的作息时间安排。早上7点整,张小鲁准时叫儿子起床,然后洗漱吃早餐。 7点半送儿子去学校。中午12点保证让儿子放学到家就能吃上午饭,饭后午休。下午4点半放学后要求儿子在学校用一个小时把作业完成,5点半自己回家。6点钟一定准时开饭。 6点半到7点是李云迪一天最快乐的时间,因为可以看半个小时的动画片。 7点整必须坐到钢琴前,练习两三个小时。 11点上床睡觉。
“有些事是不能妥协的”
1994年,12岁的李云迪决定报考四川音乐学院附中。为了准备川音的入学考试,张小鲁请了半年假陪儿子到成都备考。临近考试阶段,李云迪每天在家练琴十几个小时,连最爱看的动画片这点娱乐也被母亲终止了。
有一次张小鲁外出办事,忘了带东西就返回家中,走在楼道里却没像往常一样听到钢琴声。进家门后张小鲁一摸电视机,是热的,就知道儿子偷看电视了。气愤儿子不争气,盛怒之下的张小鲁直接把电视机搬走了,让苦苦哀求、哭着认错的李云迪哭了整整3天。“这件事的确给云迪带来很大的伤害。 ”张小鲁感慨自己是不折不扣的“铁腕母亲”。然而对于自己的严格,张小鲁这样解释:“对许多学钢琴的孩子来说,往往家长的毅力就是孩子的毅力。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应该对得起自己付出的一切。当然,我必须要强调一点,就是云迪对钢琴抱有浓厚的兴趣,他爱钢琴,只要看到有钢琴,无论在哪里,得到人家允许后都要上琴弹奏。 ”
有一次周末,家里要来亲戚,李云迪一听便高兴了,认为自己“今天不用练琴”。然而张小鲁再一次严肃地要求儿子:“定下的事情一定要做,不能轻易改变。 ”张小鲁为儿子找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把活动时间往后推,云迪提前一小时开始练琴。练琴后,李云迪也能高高兴兴地和家人玩了。
在张小鲁看来,和所有的小孩一样,云迪需要大人的随时提醒。“有些事情是不能妥协的,否则一旦孩子形成了习惯,有些毛病就不容易改了。 ”李云迪也很理解妈妈,说:“其实我妈管得对,只要我完成了每天正常的学习任务,看电视、打乒乓球这些我喜欢的事情,我妈从来不干涉我。 ”
尽管必须遵守严格的“规章制度”,李云迪的童年仍然充满了快乐。每个周末,他通常一天只练2个小时的琴,然后就在父母带领下到公园或亲朋好友家玩耍。通过对儿子这样严格的要求,母亲的专注教会了孩子专注,母亲的执著也教会了孩子执著。
求儿子弹琴之前先做人
2000年10月,年仅18岁的李云迪参加了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14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并且凭借《E小调协奏曲》一举夺得金奖。“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堪称音乐界的奥运会,每隔五年举办一届。由于它是世界上规格最高、演奏难度最大的比赛之一,因而前两届的选手都无缘第一名。当评委宣布李云迪摘取了15年来无人问津的金奖时,热情的观众都围上来将他高高托起,祝贺他成为大赛开办70多年来最年轻的夺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