རྒྱལ་ཁབ་རིམ་པའི་གེ་སར་རིག་གནས༼མགོ་ལོག༽སྐྱེ་ཁམས་སྲུང་སྐྱོབ་ཚོད་ལྟའི་ཁུལ་འཛུགས་སྐྲུན་ལས་གཞི་ལས་གེ་སར་སྒྲུང་རབས་དང་འབྲེལ་བའི་མི་སྣའི་མཚམས་སྦྱོར་གྱི་མུ་འབྲེལ་ལེ་ཚན།国家级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程之一《史诗肖像》系列栏目!本期推出作家悦兰文章《吉德老人一生的尊崇》,0effortweightloss.com,与大家分享……
吉德老人一生的尊崇
悦兰
吉德,1942年6月生于班玛县江日堂乡多日麻村,1966年从果洛民族师范学校毕业后,回乡任小学代课教师。1979年组建江日堂乡民间藏戏团。1982年以来,先后担任过班玛县教育局副局长、局长,班玛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该民间藏戏团多次受到国家及地方政府的表彰。1984年,吉德被授予全省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果洛州格萨尔文化工作突出贡献奖”。
车沿着山路迂回行驰,灰褐色的大地在起起伏伏中无限延伸,天空清朗,偶尔从头顶滑翔过一只鹰突然拽住我的视线送向辽远,它消失后,视线才缓缓收回。沿路很少碰到人,牛群散落在山坡上,如果离得近,能发现有那么一两头静静地站着,雕塑般一动不动的姿势好像时光凝固了,反而让我有一丝想过去和它聊聊未来的冲动。手机没有信号是常态,偶尔会用它拍照,其余时间它懒洋洋地处于睡眠状态。
在这片土地上,格萨尔王建立岭国,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降妖伏魔,造福百姓。藏族人心中的格萨尔是英雄,也是莲花生大师的化身。引用一句本文主人公的话:“一个不知道的没有。”
我们的车从果洛州府大武镇到甘德县城,在县城停留两日,再从甘德到达日县,最后从达日进入班玛县赛来塘镇,下午3点多去县政府大院的家属楼里拜访一位73岁的老人,他就是班玛县江日堂乡格萨尔民间藏戏团团长吉德。团长之外,吉德老人在自我介绍时只说自己以前是搞教育工作的,对于班玛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这样的头衔并未提到。
江日堂乡离县城4公里,吉德老师就出生在这里。“江日”是长城的意思,吉德老师说以前在家乡有段古长城,他查过书籍 ,资料显示这段长城建在明朝景泰帝时期,但在老人们口口相传中,古长城出现的时间更早。6岁时,吉德曾被认定为活佛,从6岁到15岁期间,他在自己家乡的白札寺里生活和学习,对于那段往事,吉德老师的原话比我所写的多不了几个字,他补充说那些是很早很早以前的事情了。从老人的年龄推算,那个时期在上世纪50年代,不难想象少年吉德大概有些不愉快的经历,只不过从他略带调侃的笑声中我听到了一位老人经岁月洗练之后的释然。
1961年,在农村劳动两年后,因为乡上学校急需教师,年轻的吉德和其他三名年轻人被推荐去果洛民族师范学校学习,同样在寺院受过藏语、数学基础教育的背景使得他们有了这次学习的机会。学校里主要的课程是藏语、汉语和数学。
吉德老师认为自己热爱音乐很可能受到母亲的影响,妈妈温暖的歌声滋养了孩童时期吉德纯净的心灵。在民师,吉德摸到了许多的乐器,还遇到了懂音乐的老师,那藏在心底久远的旋律回荡起伏,情不自禁便哼唱出来。他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吴承宗是吉德的音乐启蒙老师,毕业于原西北民院音乐系,时任果洛民师声乐教师。1961年到1966年,在不算短的学习生涯里,吴老师教吉德拉小提琴、二胡,吹笛子等,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吉德自学手风琴、扬琴和笙的演奏。虽然说那时候只是想学音乐,还没有想到过藏戏。然而不难看出,从那时起音乐已经开始为吉德和藏戏搭起了桥。
1966年的冬天,吉德毕业了。那时民师毕业的学生是分配工作的,可县上通知吉德回乡务农,因为他出生在封建主家庭,不属于“无产阶级接班人”,文化大革命的风浪以这样的方式,席卷了高原偏僻的小县城,给年轻的吉德重重一击。现在看来,回乡务农并不是一个太糟糕的结果,而当时吉德看到同学们都可以工作了,内心还是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他写信给自己的老师倾诉痛苦,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吴老师已被打成反革命遣返回甘肃原籍,这个消息让这个平时有些文弱的少年表现出少有的愤愤不平和惋惜。
这一回乡,就是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