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之歌》是著名的小提琴演奏曲,是作曲家萨拉萨蒂的代表作品之一,别名《吉普赛之歌》;萨拉萨蒂本人具有高超的小提琴演奏技术,他演奏出来的作品音色甜美纯净,所以萨拉萨蒂有着“帕格尼尼再世”的称号;他的演奏既具备法国学派的庄重典雅,又有着强烈的西班牙民族的热情奔放,他能够将高把位的因色处理得异常柔美,堪称完美,并且在演奏的过程中经常将大幅度的手臂揉弦和换指八度应用其中,使得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效果更为真挚流畅。
《流浪者之歌》是萨拉萨蒂早期的作品,这首演奏曲是作者对吉普赛民族的性格特征以及生活方式的深刻表露,对多方面进行深入自制的描绘。从歌词中可以非常清晰的了解到吉普赛民族的人民常年流浪,甚至世世代代都是这样的生活模式,他们宁愿风餐露宿、漂泊无依,也不愿意改变这种具有强烈的世袭性质的生活方式。《流浪者之歌》在演奏的过程中,将揉弦技术与音乐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为我们呈现出一首经典而让人难忘的民族悲歌。这首小提琴曲将小提琴的跳弓技术提升至一个全新的高度,虽然作品出现的年代较为久远,但时至今日依然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国。
宁峰演奏《流浪者之歌》
二、作品的情感表现
《流浪者之歌》是极富故事情节的乐曲,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仿佛是在倾听一首诗歌朗诵、一个故事的叙说,一点点的将吉普赛民族的性格和生活展现在我们眼前;作曲家将作品表现得如同故事一样具有情节的起始、发展和高潮,通过短短的几分钟,用四个部分让我们经历了剧烈的情感变化。
在乐曲一开始使用了强而有力的管弦乐齐奏和主奏小提琴,使作品充满忧伤的旋律以一种简短但精彩的开篇,吸引听众的耳朵,将人们带入了吉普赛民族的情感世界,带入到作曲家的音乐世界。在第二部分,作曲家以变奏和反复做技巧性极强的发展,情感表达较为平缓,一点一点地向我们诉说普赛民族的美丽和忧伤,就像听到的不只是乐器演奏的音乐,更像是面对着一个美丽的吉普赛女郎,倾听着她忧伤的哭诉;让听者无不动容,既惊叹于女郎的美丽,又唏嘘于她颠沛流离、饱受歧视的生活。听着女郎不断的倾诉,忧伤的情感在不断的感染着听众,哀叹和悲伤的情绪在心中不断积累,以至于在第三部分终于爆发出来,悲伤的情绪达到了极点,这一部分的小提琴加上了弱音器,所演奏出的声音充满了悲情的色彩,加上作曲家对曲谱赋予的伤感旋律,使得悲伤的情绪得到了有力的渲染,仿佛是吉普赛女郎在长时间忧伤倾诉之后陷入了悲伤的沉默当中,使得听者也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默当中,让人唏嘘落泪,感慨万千。当乐曲演奏至此,在情感的表现上,难免不让我们联想到《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一曲终了,以为乐曲结束,故事落幕,然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乐曲又有了更高一层次的表达,极快的快板仿佛突然传来的将这沉重的沉默打破的窗外的歌声和舞蹈。吉普赛女郎停止了哭泣,擦干泪水抛开之前的忧伤和悲情,随着音乐的欢快而翩翩起舞;然而听者的心理变化也随之由上一部分的唏嘘不已、几度落泪的情绪中走出来,伴随着吉普赛女郎的曼妙舞姿而逐渐轻松飞扬起来。乐曲的情感至此达到高潮部分,随即快速的结束,让人沉浸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中不能自拔,余音绕梁而回味无穷,这也是作品在情感表达上的精美绝伦之处。
三、作品的揉弦技巧
在《流浪者之歌》的开头部分,先由乐队一起演奏出气势磅礴令人震撼的音乐主题场景,向人们宣告着吉普赛人在长久的历史演变中并没有轻易改变世袭的生活方式,其中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极富内涵,深沉且含蓄地引导出吉普赛人的生活情感;极富张力的前奏,使整首作品蕴含了一层悲剧色彩,奠定了音乐的悲情基调。在独奏的部分所表现出的悲伤情绪更加强烈,可以从G弦的曲谱很明显的看出其旋律的厚重,如图1 所示。
由于这一部分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在这里使用揉弦技术有利于更好的将其中的情绪表达出来。以曲谱为依据,这一部分要求使用手臂揉弦的方式,要求揉弦的频率要快、幅度要大,以更好地渲染出吉普赛人生活的一成不变与其中强烈的历史厚重感;其次在保持这样的演奏频率和幅度的同时,还要将内在的紧张感也充分的表现出来,以加强整体的音乐演奏效果,将作者想要表达的刚劲有力的情感贯穿于演奏的整个过程中。另外在演奏时一定要注意对每个音的音头都要用极富爆发力的手法去演奏,强化音乐的厚重感,以更好的将吉普赛民族人民对命运控诉的情感表现出来。
在本作品的第五小节的三个附点八分音符位置的揉弦也是非常重要的,如图2所示,对情感的表达有着强烈的渲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