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青年说|创作型钢琴家杨远帆:融合中西风格不只是概念和口号
他拥有“绝对音感”, 六岁时第一次接触钢琴就能弹奏出听过的曲调,十岁就自己作曲并演奏了《G大调幻想曲》,BBC电视台专门为他制作专题节目。
他在众多国际钢琴比赛中一路凯歌,赢下多个冠军。本科毕业于伦敦皇家音乐学院(The Royal Academy of Music),研究生毕业于另一所伦敦皇家音乐学院 ( The Royal College of Music),兼修钢琴和作曲。
山川湖海、艺术人文、生活点滴,都是他创作的灵感来源,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更带给他无穷的音乐想象。
本期“华裔青年说”,让我们跟随英国华裔钢琴家杨远帆,一起在音乐的海洋里扬帆远航……
以下是与杨远帆的对话:
Q: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钢琴的?父母的教育对您学琴产生了哪些影响?
杨远帆:我并无特殊的幼龄音乐教育的经历。我的父母不从事音乐专业,但他们喜欢音乐,家里经常放着各种音乐,我自己也喜欢看电视,节目中有儿童音乐表演和节目配乐,这样我在不经意间“耳濡目染”了不少音乐。
我的学琴经历是从六岁时参加一个朋友的生日聚会开始的。朋友家有一架钢琴,我在钢琴上摸索了一会儿,就断断续续弹出了一些在学校学唱的曲调,如《生日快乐》、《小星星》、《玛丽有只小羔羊》,令当时在旁的人很吃惊。受这一发现的鼓励,我父母为我买了一架钢琴。
在拜师学琴之前,我不会识谱,也没有琴谱,就凭感觉随意地弹那些自己会唱的或者听过的曲调,有时也给妈妈唱歌做简单的即兴伴奏。这一切都是凭直觉进行的,当然,指法、手形等都是不规范的。
当时有一些同学和朋友及其家长就说我“没学琴就能弹琴了”,感到很诧异。其实,后来我们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儿。没有学过琴,不识谱的人只要具备一个条件就有可能会弹出曲调来,那就是绝对音感(perfect pitch)。因为键盘上的音符、音阶是固定的,有绝对音感的人,如果记忆力好,反应快,只要摸索一番键盘,熟悉一下键盘上的音阶排列顺序,就可以直接把记忆中的音跟琴键对应上,弹出音乐旋律来。所以,我的那种“没有学琴就会弹出曲调来”的能力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玄妙。
我父母一直很支持我学琴。他们的教育理念对我有不小的影响。其中两点特别突出:一是他们主张快乐音乐教育,强调自觉、自主,从而发展音乐的灵性和悟性。因此,在我的记忆中,父母没有强制性要求或规定我练琴的时长和方式。二是他们强调要兼顾钢琴和文化课。不同作曲家和不同作品往往与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密切相关。因此,对一个音乐作品的个性化理解和演绎需要演奏家能较好地把握其时代和文化特点。
Q:您参加过很多次钢琴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您的参赛经历中,哪一次比赛给您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杨远帆:说到参赛经历,我的音乐之路有些特别。早年,根据我的爱好和特点,我和我老师的规划是:“少年时期,演奏重于作曲;青年时期,演奏作曲并重;中年之后,作曲重于演奏。”因此,我参加过不少钢琴赛事,多数是在上大学之前,那时,真是一路凯歌,赢过不少冠军。
上大学以后,我偶尔继续参加钢琴比赛的目的很明确:一方面希望获取名次,增加活动机遇;另一方面借比赛的机会,检验自己的水平,并结友拜师,增进琴艺。
要说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比赛,或许是参加德国魏玛第四届李斯特国际青少年钢琴大赛(the 4th International FRANZ LISZT Competition for Young Pianists)。
大赛分为少年组(Junior)和青年组(Senior),青年组正赛选手共42名,我在青年组。第一轮比赛将青年组42名选手淘汰到12名。
我进入了第二轮,第二轮的曲目比较特别,包括一首由选手自己创作的乐曲,和由组委会出题(指定主题),选手即兴演奏一段音乐。如果没有原创作品或不善于即兴演奏,也可以同两位弦乐音乐家合奏一曲指定的室内乐,这一曲目规定或许是本次大赛最不同寻常的地方之一。绝大多数选手选择了室内乐,而我选择演奏自己的作品和即兴演奏,12名选手里,选择演奏自己作品的只有我一人。
即兴演奏也只有我和一名捷克选手。捷克选手在我之前上场,他从容不迫,演奏自然、流畅,已见才华不凡,难能可贵。
过了一会儿,会务组的秘书送来我的题目。我思考了几分钟,勾画了一下整体结构,然后试着即兴演绎了约七分钟。自己试听之后,根据第一次的感觉和不足,再试了一次。我知道,接下来已经不能再试弹了,因为是即兴演奏,试演过多,不仅会失去即兴的灵性色彩,而且会引起思绪纷乱,hmsljcz.com,何况我马上要上场了。
即兴演奏是我的强项之一,我弹完之后,观众掌声经久不息。第二轮比赛下来,我和另外两名选手进入决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