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有足够骇人的黑暗,电影里“萤火虫”的寓意,才格外动人。那光,是他们一家人走下去的希望,是父母对孩子的守护,是孩子给父母的快乐。”
亦弘学位班的同学们利用寒假暇余时光,观看了许多“充满趣味”的电影,其中不但有品味流金岁月的光影漫步,亦有神乎其技的悬疑反转,更不乏医药领域的启发性剧情…继上期观影感想(点击查看)后,受篇幅所限,我们继续节选一些精华与大家分享。文字间隙所流露出的情感与表达,已不仅仅是一种独立的思考、判断,其背后所蕴含的巨大能量正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成瘾剂量
药物上市-坎坷又漫长
临床四班 黄 镇
以下我准备从三个不同角色(药品持有人与销售代表 、医生和患者 、不同的监管部门)去分享此剧的一些思考。
1. 药品持有人与销售代表
普渡制药作为药品持有人在公司极度面临资金的压力硬把产品奥施康定推上市,如果作为企业的运营者我是非常理解他们力争把产品上市的苦衷,而且有可能上市前的临床数据也没有发现这么高的副作用。但是后来企业管理层明显知道副作用的情况下,利用一些商业广告,医药代表,已经专家推广来把成瘾性淡化,把疗效放大来教育医生患者。其实从我们所知道的风险获益比例来说已经不符合上市标准了,直到后来不停加大剂量药监局才给予了黑窗警告。但是其实现实中很多产品有黑框警告一样还在市场卖的很好。另外一点是他们通过看起来能解决药物体内浓度过高的方法:加入外衣是产品缓慢释放,在科学技术上是行得通也很合情合理,实际上是为了骗自己,剧中很多患者直接把包衣去掉甚至磨成粉直接鼻子吸入。所以很多时候不能被看似高大上的技术蒙蔽了真实的本质和缺陷,简单的比方说网上说各种新型的保健品能够治百病,他们总会用各种学术包装推广。
2. 医生与患者
剧中乡村社科医生是我印象最深刻的角色,从一个良心负责的大好人因为奥施康定渐渐地走到了人生的低谷。一开始他也是觉得使用阿片类产品,深知这类产品的成瘾性的危害。由于医药销售的推荐下,医生开出了第一颗奥施康定给到剧中的小女孩,医生也有计划后来慢慢把剂量降低下来,可是由于患者的成瘾需求没让医生减低剂量。后来自己也沉迷于奥施康定,最后也进入戒毒所也把自己的医生执照丢了。其实作为医生也是这个事件的受害者,监管机构没有正确的引导加上厂家的不断推销及错误的学术推广下,正常的医生也同样会犯这种错误。患者当然是这个事件里最大的受害者,剧中多个受害者的身亡,家庭破散以及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疼痛中心和药店能够容易的取得到奥施康定,这也是当时药物管理以及患者病历上不是很发达出现的漏洞,如果有现代互联网IT技术加上一些管理软件可能把这些漏洞补上。
3. 不同的监管部门
剧中涉及到的本部主要有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DEA(缉毒局),CDC(疾病防控中心),以及DOJ(美国司法部)。而这几个部门相对比较独立,所以剧中会把他们几个部门的权责冲突展现出来,这里重点聊聊FDA的审批原则,一个药品能不能够上市最后还是FDA的一张纸审批确定,而在美国FDA多年的积累和改进后他们有一套相对公平合理的机制去审批药物,但是这是说的是“相对”合理,就拿此剧中的品种奥施康定举例,大家都知道阿片类产品的成瘾性危害,只要有合理的临床数据说明成瘾性用药患者是低于1%,药监局是可以批准的,可是剧中药厂利益输送给药监局高层以及在临床数据上做了手脚的,当然是可以批的。而这时DEA作为大力反对此产品的销售的监管方,只能通过收集材料去跟FDA沟通限制其产品销售,但是作为FDA既然已经审批通过的产品很难说没有十足的证据下撤下药品销售许可。所以由于部门间的权责和义务不同,可能在一件事情上看法会不一样。就拿最近FDA批下来的阿兹海默症药品渤健(Biogen)公司研发的阿尔茨海默症新药阿杜卡玛单抗(商品名Aduhelm)上市,也带来特别大的社会舆论,FDA组织了药物专家委员会投票关于这个产品的上市意见,然而,这场公开透明的咨询会上,专家的投票总体上持反对意见。但是最后FDA还是批准了这款药的上市,这也是FDA最近来被传来质疑声的比较大的一次,当然对于FDA的此次决定其实也是很困难,很难做到各方的利益都平衡。所以这里也不展开讨论,坐等事情的进一步发展。
上一篇:三月有雨,四月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