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风钢琴曲,不得不提这两件事。一是1934年俄国作曲家齐尔品(Alexander Tcherpnin)在中国举办“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的比赛,正在上海国立音专求学的贺绿汀,以一首被称为“音乐界第一首具有鲜明、成熟的中国风格的钢琴曲”的《牧童短笛》应征,一战成名。二是1987年,在上海音乐出版社主办的“上海国际音乐比赛——1987·中西杯·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大赛”上,赵晓生的《太极》荣获小型作品一等奖。随后,赵晓生发表文章《太极乐旨》,并相继刊发“太极作曲系统”系列论文,出版《太极作曲系统》。
事实上,除了从比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作品,20世纪初至今,一批批优秀作曲家们经过不懈地探索与努力,创作出许多风格各异的优秀中国风曲目。但无论练习还是比赛,琴童们演奏频率较高的还是改革开放之前的作品。为了传承和发扬中国钢琴作品的优秀文脉,让琴童从小熟悉中国文化,上海音乐出版社与上海音乐学院钢琴教学法学科团队通力合作,举办“中国风格钢琴教学作品征集大赛”,并将获奖作品集结成册,于近日出版了《中国风钢琴新作品集》(适用于初级&中级),主编为上海音乐学院钢琴教授赵小红,责任编辑为李娟与张灵安。
19位作曲家21首新作品
讲述中国故事
巴托克是20世纪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一方面,他使用现代技法创作的诸多名作成为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另一方面,巴托克深入民间,作为音乐学家广泛采集民歌,这是他又一重贡献。巴托克不仅重视专业音乐的创作,也重视给儿童的创作,他为钢琴所作的《小宇宙》、为小提琴所作的《小提琴二重奏》,既照顾到了儿童学琴的技术需要,又十分具有音乐性。
“举办比赛、出版乐谱,就是为了让孩子从小就有好的中国作品弹,从这一层意义上在作曲家中寻找‘中国的巴托克’。”赵小红介绍,这次大赛评选出优秀作品21首,其中包括2首二等奖作品(一等奖空缺)、4首三等奖作品、8首优秀奖作品、1首特设组委会新人奖作品以及6首大赛贡献奖作品。在第二届“上海国际钢琴教学法学术周”活动期间,“2022中国风格钢琴教学作品征集大赛获奖新作品音乐会”举办。终评评委包括郭文景、叶国辉、高平、秦萤明,其中秦萤明是旅法钢琴家。赵小红说:“当时我的想法就是要让钢琴家也参与到评比当中,要有钢琴老师听起来也非常喜欢的作品,这样可以让作曲、演奏与听众之间产生良好的对话与沟通,让我们的钢琴作品真正进入琴童世界,让钢琴老师与琴童家长都喜爱。”作品集收录了林华、姜万通、张朝、赵曦、魏扬、李林、王喆飞、王佩琦、秦钰轩、汪磊、向征、张难、杨海虹、王凯铭、路力、关剑、向往、郭浩楠、王奕人等19位作曲家的21首新作品,展现了当前中国作曲家在钢琴创作上的匠心,彰显了他们对中国特色音乐的追求。这些作曲家年龄差别很大,既有知名作曲家、音乐学院教授,又有在读的作曲学生。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林华不仅精研作曲与对位法,还著有如《学琴日记》等关于钢琴学习的著作。谈到这次收入书中的《老古玩店》,他表示,“我国乐坛很早就出现西方乐制结合中国音调的歌曲、西洋和声配五声旋律的作品,无论两者相辅相成还是相反相成,都有很多范例了。同理,作曲家也可以做西方体裁与传统音调的结合尝试。这部作品正是我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所写的复风格结合的实验。这些巴洛克舞曲体裁都是古曲仿作,不久前应赵小红老师之邀才拿出来发表。这部作品表述了我对中国风格讨论的观念,如果作为教材相信还是有些意义的,至少学生可以从中领悟一些特定舞曲的形式特征,以及一些适应某些风格而运用的触键方法。”
比赛吸引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选手,这也使得作品的风格、语汇充满多样性。作曲家杨海虹是上海音乐出版社的《音乐爱好者》执行主编,收入作品集中的《猜猜猜》是她大学时的习作。她回忆道,“当时我正在研究汪立三老师的作品, 足球买让球0.0和0.5,不协和音的跳动、纷至沓来的节奏、简约的结构……于是有感而发写就。当时一心想做作曲家,还曾获得全国青少年作曲大赛的奖项,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了解的作品越多,就越发觉得自己的渺小,想要不断去听、去看。正好有机会进入上海音乐出版社,所有审读的书稿作者都是以前学习时仰慕的老师与前辈,现在做编辑可以给他们‘挑错’,没有比这个更自豪、更忐忑的了。在做编辑的时光里,我接触到了权威的专家、认真的读者以及大量的专业书稿,让我越发敬畏中国音乐的博大精深。正巧中国风比赛开始,我忍不住又想起自己的习作,于是在制作电子乐谱的时候重新进行了大修。”
杨海虹表示,这次重操旧业让她感慨良多,“多年的音乐出版生涯中,我编辑过的乐谱、图书都给了我底气,让我可以以全新的面貌面对挑战。《猜猜猜》的命名虽源自小时做游戏的情景,小朋友凑到一起,猜谜、躲猫猫……但对我来说这个名字更有一种神秘感,猜猜我是谁,猜猜他是谁,每个人都是神秘的,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的天性中都蕴藏着大自然赋予的创造力。”德国魏玛李斯特音乐学院作曲研究生郭浩楠表示:“我根据家乡山西民歌改编了《大红公鸡毛腿腿》,这也让我更好地回溯、审视我身边的音乐,更好地认识到中国传统音乐于创作中的多种可能性。”
让琴童
从小在“母语环境”下成长
为什么现在许多琴童、演奏者乃至音乐教师不愿教、学、演中国作品?一方面,固然是古典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历史短暂,缺乏更多的优秀作品。而另一方面,从接受的层面来看,琴童自学琴起便是“汤普森”“拜厄”“车尔尼”,音乐的“母语”彼时便被定为西方语言,审美趣味由于从小受到的训练而固化,长大后自然不容易对中国作品产生亲近感。
赵小红表示:“在我三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有一个很深的感触,那就是我们缺少为初学琴童创作的中国作品,开蒙的作品多是‘老三篇’,使琴童所接触的‘母语’就是西方音乐。若是我们能够在琴童初学时兼顾选曲,以西方音乐为主(因为钢琴乐器本身是西方乐器)的同时,也让钢琴说中国话,这该多好!所以从这个角度,我考虑征集一套为儿童、为初学而作的钢琴作品集。所选曲目难度均为初、中级,为琴童们提供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钢琴作品,使琴童们从小就熟悉祖国的音乐语言。每首乐曲均含作者简介与作品简介,部分还附有演奏提示,促进教学演奏共同发展。”
作曲家张朝表示:“我多年来就一直在思考、创作写给孩子的作品,最早是为我儿子创作。就像学习英文得从小学习,长大学总不比小时候学来得扎实。同样,孩子也要从小学习自己音乐的‘母语’——民族音乐,而学习的最好方式便是演奏。如舒曼所言,‘音乐不光是用来听的,更是用来触摸的。’因为你会触摸到肌肉记忆里边去,一直到记忆深处、灵魂深处去。我来自云南,每天有将近十二个小时听到民族音乐,有两个小时弹钢琴——弹的都是西方音乐。反映到彼时的创作,我认为那两个小时胜过那十二个小时。西方有那么多大师——匈牙利的巴托克,俄国的哈恰图良、卡巴列布斯基为孩子写作,而中国缺少这方面的创作,这也是我接受委约的原因。未来,我准备把全国各地按照七色来划分,将这些养料集中于作品,继续为儿童创作。”
推动作曲教学中的钢琴创作
本曲集所收录的作品,有的紧扣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和特点,有的传承中国传统民歌和音调,也有不少体现了学琴儿童的童心和童趣,更有在有限的技术范围内力求展现更加丰富多彩的音响效果,旨在推动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教学与演奏的共同发展。
许多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入学考试便要求创作钢琴独奏作品,大多数学生的第一乐器也是钢琴,而入校后坚持创作钢琴独奏作品的学生并不多见。其中原因颇多,包括但不限于:钢琴音色单一,现代作品的丰富色彩难于表现;经典作品珠玉在前者太多,缺乏技术上的可探索性。
此次比赛的初评评委、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田田表示:“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经常面临着技术与风格的挑战。技术一定程度上就是音乐语言——钢琴本身是西方乐器,写作中有时强调演奏的技术性,自然会带有西方音乐语汇的色彩。因此,很多中国钢琴作品的佳作是一些写意的作品,但过于写意又容易失去演奏上的技术难度从而难以保留在舞台上。我想这次比赛难度的限制反而使一些作曲家可以在这一层面得到解放。另外,在从事作曲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许多学生轻视写钢琴曲的情况,须知有多少伟大的作品都是从钢琴谱写起的。从各个层面来说,学生都应该重视钢琴曲的写作。”
担任这次比赛终评评委的作曲家叶国辉表示,“这次比赛征集到的作品十分具有多元性,有些学生的作品甚至令我眼前一亮,一些作品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与西方音乐语言结合得恰到好处。对演奏者来说,通过读谱、演奏传递情感, 欧洲杯的球怎么买,更是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养分的良好方式。”
张听雨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 85202353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