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如此不可吗?
很多事如果真的非如此不可,那倒也轻松了
人生最麻烦的事,就是做选择题
—— 拈花一笑
贝多芬《第16号弦乐四重奏:第一乐章》
布什四重奏演奏
《布拉格之恋》剧照
托马斯、特丽莎与小狗卡列宁
托马斯通过特丽莎渐渐地喜欢起贝多芬来,但对音乐还是不甚了解。我怀疑他是否知道,在贝多芬著名的“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这一主题之后,藏着一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叫德门伯斯彻的人欠了贝多芬五十个弗罗林金币。我们这位作曲家长期以来手头拮据,那天他提起这笔帐,德门伯斯彻伤感地叹了口气说;“非如此不可吗?”贝多芬开怀大笑道:“非如此不可!”并且草草记下了这些词与它们的音调。根据这个现实生活中的音乐动机,他谱写了一首四人唱的二重轮唱:其中三个人唱:“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是的,是的,是的!),再由第四个人插进来唱:“拿出钱来!”
一年以后,这一音乐动机在他第135号曲,也就是他最后一部四重奏的第四乐章里,作为基本动机重现了。那时候,贝多芬已经忘记了德氏的钱,“非如此不可”取得了较之从前庄严得多的情调,象是从命运的喉头直接吐出来的指令。用康德的话来说,连“早上好”一词用适当的声音读出来,也能成为某种形而上命题的具体表现形式。德文是一种语词凝重的语言,“非如此不可”不再是一句戏谑,它已成为“Der Schwer Gefasste Entschluss”(艰难或沉重的决心,是135号四重奏的标题,笔者注)。
贝多芬把琐屑的灵感变成了严肃的四重奏,把一句戏谑变成了形而上的真理。一个轻松的有趣传说变成了沉重,或者按巴门尼德的说法,积极变成了消极。然而,相当奇怪,这种变化并不使我们谅讶。换一个角度看,如果贝多芬把他那四重奏的严肃变成关于德氏债款那无聊玩笑般的四声二部轮唱曲,我们倒会感到震惊。假如他这样做了,那么他的做法倒与巴门尼德的精神相吻合,使重变成了轻, 2022年世界杯预选赛程表,也就是,消极变成了积极!开始(作为一支未完成的短曲),他的曲子触及伟大的形而上真理,而最后(作为一首成功的杰作),却落入最琐屑的戏言?但我们再也不知道怎样象巴门尼德那样去思考了。
——米兰 · 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注:巴门尼德,古希腊哲学家,他认为世界拥有唯一的真相,世间的一切可感知的变化都是假象,因此人不可凭感官来认识真相
“非如此不可(Es muss sein)”主题
现在必须去做核酸吗?
是的,非如此不可!
那么就去吧!人生就是如此,如果你还想继续向前走,就总有很多非如此不可的事要完成。如果现在不去做核酸,你的生活就有可能马上断电。对待这种琐屑的日常你最好不要太较真,做完核酸,我又一次和黑黑走进了我们经常光顾的小酒吧,扫了场所码,点了我们最爱的IPA精酿。今天,我们要聊的音乐是贝多芬晚年最后的一首四重奏——《F大调第16号弦乐四重奏》,它的正式标题是:艰难的决定,贝多芬自己起的标题。这也贝多芬生命中最后的乐章。
天鹅的挽歌总是很严肃很崇高的,大音乐家毕其一生的功力于最后的绝唱,很少会让人失望,其中的伟大篇章往往可以唤醒生活在阴沟里的我们,仰望星空的崇高情绪。然而,相比莫扎特最后的安魂曲、巴赫最后的《音乐奉献》和《圣歌》、舒伯特的遗作《天鹅之歌》,乐圣贝多芬的最后篇章却让人完全严肃不起来——星空在哪里?为何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总是一地鸡毛?
《F大调第16号弦乐四重奏》是贝多芬创作的所有四重奏中特别短小的一支,它显然缺少象《欢乐颂》中全人类自由、平等、博爱……这样高大上的音乐主题。它平淡风趣,更象是一个略带苦涩的玩笑。其中最有名的第四乐章,老贝竟然戏谑式地使用了一句日常的对话作为音乐的核心主题:
非如此不可?
非如此不可!
《降B大调第13号弦乐四重奏》第三乐章
阿班贝格四重奏演奏
下一篇:中国十大轻音乐名曲梁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