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纪念一位天使 | 穆特&莱文诠释贝尔格最后名作《小提琴协奏曲》
2022-08-07 17:30来源: 三言两拍
原标题:分享 | 纪念一位天使 | 穆特&莱文诠释贝尔格最后名作《小提琴协奏曲》
《小提琴协奏曲》是阿尔班·贝尔格(Alban Berg)最后的作品,他与勋伯格、韦伯恩一同开创的“新维也纳乐派”,也是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其在作曲技法上的探索为整个20世纪音乐带来了一场革命。
1935年贝尔格受委约创作,以纪念马勒遗孀阿尔玛与建筑师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的女儿玛侬。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和歌剧《沃采克》同属贝尔格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阿尔班·贝尔格(Alban Berg)
贝尔格与马勒遗孀阿尔玛·马勒有着很深的交情,对她的女儿玛侬也格外疼爱, 推荐一个网上买球的软件,但是不幸的是玛侬17岁时患上脊髓灰质炎,最后死于18岁的正青春之际。这件事情令贝尔格内心感到十分悲痛与伤感,因而他就写了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并试图在音乐中体现出安魂曲的特征,作品完成后,贝尔格还献词为 “纪念一位天使”(德语:Dem Andenken eines Engels)。
不过可惜的是,贝尔格在完成这部作品之后,便因疾病在1935年圣诞节前就与世长辞,1936年4月19日,这部作品在巴塞罗那音乐节上,由小提琴家克拉斯纳与指挥家赫尔曼·舍尔兴合作首演,作曲家生前未能听到这部作品的首演。
这部协奏曲由两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再根据不同的速度再次细分,意图按照安魂曲的形式创作。
第一乐章:是对玛侬短暂一生的描绘,一个朴实无华的克恩顿民歌引出着玛侬在克恩顿州成长的童年,这也是贝尔格和玛侬第一次相遇的地方。这一乐章是贝尔格为玛侬创作的“音乐肖像”。音乐是可爱而温柔的,在快板部分体现出女孩积极明朗的乐观性格,还引用了维也纳圆舞曲的创作风格。
第二乐章:这是一个关于死与净化的乐章。这种情绪由于乐章结尾所引用的巴赫康塔塔《啊,永恒,雷鸣的话语(英语:O Ewigkeit, du Donnerwort》(BWV60)中的众赞歌《我心满足》(Es ist genug)得到强化与升华,可以被理解为“通往天堂的阶梯”之意,意图展示死后的永生之路,神秘主义色彩浓重。
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是最容易接近作曲家本人和带有引人入胜的情感的音乐作品,因为作曲家内心生活的自传完全融入了乐谱中。其中蕴含着很强的叙事性,作品本身所描绘的故事画面感极强,通过作品能够很清晰地看出作品中所要刻画的少女玛侬的形象以及她从无忧无虑到病逝整个过程。同时也不乏戏剧性,人文寓意强烈,给听众以共鸣和冲击。
贝尔格《小提琴协奏曲》
穆特&詹姆斯·莱文&芝加哥交响乐团
一直以来,关于贝尔格这首《小提琴协奏曲》的典范录音一定少不了穆特小提琴演奏,詹姆斯·莱文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的版本, 世界杯买球去哪个网站, 得到一众权威乐评家和乐迷的一致好评。此外,本辑还收录另一部名为“Time Chant”的作品,由Wolfgang Rihm为穆特量身定做的作品,同样是一部令听者耳目一新且很值得注意的录音。
穆特在此交出了她最杰出的表演之一,始终保持着高水平演奏。她完全致力于贝尔格的愿景,并演绎了他在此期间感受到的痛苦和折磨;詹姆斯·莱文也表现出色,他的指挥诠释反应灵敏,敬业且热情;而芝加哥交响乐团非常出色,演奏精彩,DG推出的录音表现也是一流。
无论是独奏家还是指挥家,亦或是乐团,都敏锐地理解了这部作品错综复杂的结构和进展。穆特召唤出一系列奇妙的阴影和色彩,给人留下真正令人难以忘怀的印象。整个过程中,穆特对贝尔格所追溯的心灵之旅的直观认识揭示了这部作品的重要性,即在精神上比传统协奏曲更接近告别的安魂曲。
乐迷评价
下一篇:当喜洋洋遇上交响乐